皮影戏的艺术美感价值特点意义

1、皮影戏的艺术美感价值特点意义艺术美感:皮影戏以其精美的雕刻影偶、通俗的音乐唱词和简单灵活的演出形式深受受众喜爱;特点价值:一是合理的变形 。为突破影偶只能在二维空间移动的局限 , 影偶雕刻艺人合理使用变形艺术,适应观众观影时的视觉体验,使观众产生鲜明的立体感 , 同时,还能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二是大胆的夸张 。这种夸张能够集中反映人物和景物的本质特征,产生强烈的美感和演出效果 。三是巧妙的象征;意义: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 。
2、江汉平原皮影戏艺术中的“奇葩”在古代没有电视也没有电影,那时候我们以戏曲为主要娱乐,从而发展出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文化 , 皮影戏就是其中的一个奇葩,在湖北文化里更是有着汉江“土电影”自称,它融传统绘画、雕刻、美术于一体,集动画效果于一身 。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湖北皮影戏的代表,虽然江汉平原皮影戏的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 , 凡举办谢神会事 , 就有唱皮影戏的内容,日久成俗,伴随着皮影戏的发展,与皮影相关的雕镂艺术也日臻成熟 。江汉皮影以其制作精细、造型生动、唱腔优美,富有古朴的楚文化风格,深受历代人民群众喜爱 。
皮影戏表演的形式大致都是一样的,表演是先自制一块类似电影银幕的白色布幕 , 然后在幕后面加以灯光照射,表演者在幕后操纵事先按剧情雕刻并安装好活动的影人 , 把幕上的影子展现给幕前的观众,在配以音乐锣鼓及说唱,进行故事表演 。
江汉皮影所操作的皮影,影子长70厘米至80厘米,属“门神谱”类大皮影,大多使用的是“皮格”、“汤格”、“郭格”和“杨格”四种风格 。“皮格”为仙桃绣花堤皮思金、皮思银兄弟二人所创,影子制作细腻 , 正反如一,呈剪纸风格 。
“汤格”为潜江王场皮影雕刻师傅汤玉堂所创 , 其皮影以花草图案精细见长;“郭格”为潜江三江口郭大彪之父(生卒、姓名不详)所创,尤以人物造型逼真传世;“杨格”为原沔阳皮影队成员杨双林所创,影子身形较其他风格影人细长、孔大、透光性好 。
【皮影戏的艺术美感价值特点意义】江汉平原皮影戏的核心地区集中在天、潜、沔一带 , 其显着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雕镂(造型)艺术、唱腔艺术和口头文字艺术等方面 。以一张白色幕布为道具,表演者站在幕后支配影人,呈现影像给观众,说、唱故事 , 表演者一般为两三人 。江汉平原皮影戏唱腔艺术主要有两大主腔:歌腔和渔鼓腔 。
“歌腔”即鸡鸣腔,又称“阳腔”,源于潜江市境内的古阳(扬)水 。“腔不腔、公鸡打鸣”,以雄鸡鸣叫发音为起音,尾音为拖腔,跳度高达17度 , 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民歌《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 。它是江汉皮影戏的独特音调,分为六类音调板式,歌腔已经衰微 , 江汉各地皮影戏以唱沔阳渔鼓腔为主 。
“渔鼓腔”因演唱器具“渔鼓筒”得名 。迨至清未,沔阳渔鼓腔与皮影戏二者完全合流而融为一体,成为独具特色的渔鼓腔皮影戏,并取代了大部分地区的歌腔皮影戏 。皮影戏演唱的沔阳渔鼓唱腔分平腔、悲腔、鱼尾腔(或曰凤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类 。演唱者使用真假嗓音 , 音阶跳度大,音域宽,音色美,高亢婉转,传情达意,十分动人 。
江汉平原皮影戏演唱的剧目多达300多个 。多来自文学创作,小说、文学诗集、各朝代的民间故事 。这些“剧本”脚本一般很简短 , 实际上只有剧目的条文,在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 , 即兴作词,歌腔要求一段情节一个韵,不打“么板”不准换韵,筒子腔皮影则四句即可换韵 , 因此其口头文学性较强,艺人们有“口头才子”之称 。语言艺术也多为方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