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李贺原文翻译及赏析

1、马诗李贺原文翻译及赏析1、马诗李贺原文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何当金络脑 , 快走踏清秋 。
2、马诗李贺翻译
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 , 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月 。何时能配上金饰的络头 , 在清爽的秋季里奔驰在沙场上 。
3、马诗李贺赏析
这首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 。但《南园十三首》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 。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 , 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清秋”的时候草黄马肥 , 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 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 。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
4、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 , 唐代诗人,字长吉,世人称他为“诗鬼” 。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此称他为李昌谷 。有“诗鬼”之称 。
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 。其父晋肃官位很低 , 家境也不富裕 。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 , 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 。元和三、四年间,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 。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李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 。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 , 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 。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旋即因病辞官,回归昌谷 。后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 。他一生体弱多?。咚耆ナ?。因仕途失意,李贺终生郁郁不得志,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诗歌创作充满了深沉的苦闷 。
2、马诗李贺拼音版1、拼音版
dà mò shā rú xuě,yān shān yuè shì gōu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hé dāng jīn luò nǎo,kuài zǒu tà qīng qiū 。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2、赏析
这首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 。但《南园十三首》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 。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 , 则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 , 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 , 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 , “清秋”的时候草黄马肥 , 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 , 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 , 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 。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的成功因素 。
3、马诗李贺的诗意1、诗意:平沙万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一弯明月当空 , 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 , 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