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什么意思?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道德经》第十六章的话 。该章与之直接相关的内容如下: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 。
这一段文字的意思是:
努力做到清心寡欲,一心坚守清静无为,万物都在生长,我就看着它们循环往复 。那事物纷纷成长着,各自又回到自己的根源;回到根源称作静寂,这就叫再生;再生叫做守常规 。
本章提出了要以清静无为的态度,把握万物归根复命的常态规律而守常的主张 。这里所引的文字分两层: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提出要清静无为对待万物循环往复 。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总结万物归根复命的常态规律 。
“致虚极,守静笃”就是极力达到虚无,一心坚守清静 。“虚”即“空”,心无所欲为“空”;“静”即清心之静,是跳出纷乱之静 。“虚空”自然“清静” 。
“致虚极,守静笃”是一种“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就能淡然地看着万物各自纷纷成长生存;就能懂得客观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观”并不是单纯地看,而是通过看总结经验,把握规律 。
“夫物芸芸”之“物”,非特指一物,乃纷纭之万物;“各复归其根”之“根”,实乃源头,乃物之本,它既是归宿又是源起 。“归根”就是回到生命的本源,《道德经》把回到生命的本源叫做“静”,又转了个弯说,这就叫“复命” 。“归根”“静”“复命”实际都是“死”的替代词 。看到“复命”,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回复使命”,向造物之神报告“我完成了使命” 。其实“复命”等词绝非“死”的简单替代,因为“复命”既是旧生命的终结,又是新生命的开始 。“复”是“又”“往复”的意思 。“命”是“生命”之“命”,即“生出命” 。客观事物循环往复是规律,是常态,旧事物的终结是新事物的开始 。“复命曰常”告诉我们,此“常”恰恰是生命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和规律,很象明朝进士万民英《三命通会》中说的五行寄生十二宫:“(绝)→胎→养→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 。”
《道德经》第十六章,“萬物旁作,居以须復也”,是指天地间万物广泛兴作,安坐以静观天地自然的循环往复之道 。
春来生发意盎然
本句,郭店楚简本作“萬物旁作,居以须復也”,马王堆帛书本作“萬物並作,吾以覌其復也”,河上公本、傅奕本作“萬物並作,吾以覌其復”,王弼本作“萬物並作,吾以覌復” 。郭店楚简本最古,且老子为楚国人(陈为楚所灭),郭店楚简本理应最接近老子原始祖本原貌,因此本文从郭店楚简本 。理由如下:
萬:形容种类和数量极多 。萬,形声字,甲骨文呈蟲形,本义是蟲,后为数次,指十个一千,后极言其多,各不相同 。《说文》:“萬,蟲也 。”《埤雅》:“蜂,一名萬 。盖蜂類衆多,动以万计 。”后引为数名 。《易?乾象》:“万国咸宁 。”《列子?汤问》:“高万仞 。”《汉书?律历志》:“纪于一,协于十,长于百,大于千,衍于万 。”后喻为极言其多,极言各不相同 。
夏日繁茂意炎炎
物:事物,天地之间的事物 。物,形声字,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指万物 。《说文》:“万物也 。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 。”《玉篇》:“凡生天地之间皆为物也”,又,“事也”,“類也” 。《易?乾》:“品物流形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此外,有物母(万物之本源)、物祖(万物之始祖)、物用(物之器用)等皆由此而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