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玲十分热爱刻花技术 。刚开始学习时,她一坐到素坯前拿起刀,就来了精神,不知疲倦 。为了提高自己,她从耀州青瓷上吸取营养,到处寻找散落在田间、地头、荒山、野岭的瓷片,从中琢磨前人刻花的刀法、技巧,寻找自己和前人的差距 。
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李竹玲还对陶瓷色彩进行创新 。在制作百鹤偏口瓶时,李竹玲用镶嵌的手法,在素胎上涂上所需要的色泥,经过加工,产品出窑后装饰图案上就现出了各种所需要的颜色,改变了耀州瓷单一的色调 。她创作的新釉“新耀州红”“粉油白”,开辟了耀州瓷装饰艺术的新领域 。
“陶人”的成长道路不一,李和平更像是一位“学究”式的人物 。
今年66岁的李和平一直认为自己“该走制陶烧瓷这条路” 。祖辈从事陶瓷,到父亲手中,另辟生路,到李和平这里,他决定重新拾起制陶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和平有幸结识一位老师,获得了陶瓷工艺学等专业书籍,求知若渴的他还购买了大量陶瓷书籍,认真研读 。
李和平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基于手头搜集的大量资料,在有生之年编写一本有关耀州瓷历史、造型、釉色、装饰等内容的书籍;另一个就是把中国耀州瓷的技能技艺传承下去,使耀州瓷产业不断壮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如今,因有了儿子李莹的加入,李和平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
作为“老陶人”,李和平为耀州瓷的前途担忧着,同时为诸多变化欣喜着:小镇基础设施更好了,自发的陶家住宿、陶家小吃、陶吧发展起来了 。在陈炉古镇这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中,李和平的作坊平均每天接待300人次到500人次,遇到节假日,客流量甚至达到4000多人次 。
每当有游客来,李和平便滔滔不绝讲述陈炉古镇和耀州瓷 。他和吴欢喜一样,都坚守着对家乡文化的自信:“讲好家乡故事是我的使命担当,更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一定要让大家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独一无二、无法模仿和复制的千年瓷都!”
记者手记
古镇不“古” 创新不断
杨光
云雾渺渺的陈炉古镇,处处是油画般梦幻的上下层叠的陶房子 。作为宋元以后唯一尚在的耀州窑旧址,陈炉古镇也是陕西乃至西北最大的窑场所在地 。勤劳智慧的陈炉人,将制瓷淘汰的残次品巧妙用作建筑材料,几乎家家户户都用匣钵装点 。于是,土黄色的匣钵便铺垫出了深浅不一却又各具风情的景致 。它们依山排布,层层叠叠,状如蜂房 。光影斑驳的罐罐墙仿佛一枚枚古老沧桑的篆字印章,只一眼,就能让人瞬间忘却城市的喧嚣,静下心来聆听千年瓷语回响 。
在古镇颇负盛名的李家瓷坊内,摩肩接踵的游客现场购买着心仪的瓷器 。不可否认,只有顺应市场需求,以市场导向为创新方向,耀州窑的炉火才能烧得更旺、更久 。
在陈炉古镇陨石瓷陈炉古窑基地,一提起传统文化和制瓷技艺,印台区民间工艺瓷厂陶瓷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王战军便打开了话匣子:“像李竹玲大师,她借用高丽青瓷的镶嵌装饰手法,制作出彩色青瓷,不仅改变了耀州瓷单一的色调,还填补了耀州瓷的不足 。古镇不‘古’,创新不断,这是新时代陈炉的使命和价值 。对耀州瓷的未来发展,我们充满信心 。你看,近几年,回归陈炉、投身制瓷事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时光流转千年,古镇居民已不单纯依靠手工制陶养家糊口,但古镇风景依旧 。近年来,铜川市把弘扬耀瓷文化,建设陶瓷古镇和历史文化名镇作为振兴经济的主要举措 。陈炉古镇每年举办包含民间窑神祭祀、民俗文化表演、陶瓷技艺大比武、陶瓷奇石书画展览等活动在内的陶瓷文化旅游艺术节,浓厚的陶乡风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
- 德兴论坛 德兴风水传说全集
- 农村房梁风水 房梁怎么包起来
- 人埋在土里多久变骨头 花园埋骨头风水
- 金丝檀木风水作用 楠木栽种院内的风水
- 猫窝图片大全 猫窝 风水
- 新概念英语网课 暑期新概念英语培训班
- 两居室最好的户型图 两居室风水分析图解
- 江西风水之乡 江西酒仙湖风景区
- 风水地形图 清远风水地形图解析
- 风水国画山水画 唐山风水画作品欣赏大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