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风水 东方有炉窑的风水


陕西日报

家中风水 东方有炉窑的风水

文章插图
夕阳西下,古镇不古 。本报记者 杨光摄
家中风水 东方有炉窑的风水

文章插图
双色釉插花瓶 。
家中风水 东方有炉窑的风水

文章插图
耀瓷刻花牡丹纹盘口瓶 。
家中风水 东方有炉窑的风水

文章插图
耀瓷刻花牡丹纹玉壶春瓶 。
家中风水 东方有炉窑的风水

文章插图
刻花工艺是安静孤独的 。资料照片
家中风水 东方有炉窑的风水

文章插图
由匣钵装点的罐罐墙成为游客必到的打卡拍照点 。本报记者 杨光摄
在黄土高坡沟壑间,藏着一个瓷器古镇,它就是国内唯一遗存的“炉火千年不绝”的耀瓷烧造基地——陈炉古镇 。
陈炉,何以得名?
因窑场遍山“炉火杂陈”而得名,又名“炉山”“炉镇”,或冠名“同邑炉山”或“西京炉山” 。明崇祯《同官县志》载:“去县三十里,即陈炉镇也 。其山自麓至巅,皆为陶场,土人燃火炼器,弥野皆明 。每夜远眺,荧荧然一鳌山灯也 。”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从我们的祖先烧造出第一炉原始瓷起,中华古瓷窑的熊熊窑火从南到北、从古到今,汇聚文明,璀璨夺目 。在我国古代的著名窑场中,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而陈炉窑恰是耀州窑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斗转星移,今人端详着“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耀瓷,流露出惊讶与艳羡的目光,试图探寻她的基因密码,追问其背后的故事 。
答案,或许能从有着“东方古陶瓷生产活化石”美誉的陈炉古镇觅得 。
炉火千年不熄的陶瓷王国
“我姓李,叫忠楼,到西安看钟楼不如到陈炉古镇见忠楼!”10月15日,一脚刚跨进李家瓷坊门槛,负责人李忠楼便笑盈盈地迎上来,打趣地说道:“您瞧瞧那几口窑洞,差3年就200岁高龄了 。”
让人吃惊的是,这些窑洞的岁数还不及李家制陶烧瓷的年头 。早在清朝康熙年间,李家先祖李雨之就开始制陶并兼务农活,到了清朝末期第七代传人李鸿雅时,已专事制陶烧瓷 。李家瓷坊创建于1992年,是铜川改革开放中最早成立起来的私营瓷坊之一 。
李忠楼的父亲李升科,是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制陶拉坯高手,能信手拉制瓶、罐、钵、碗、盘、碟等100多种器具 。虽已是82岁高龄,老爷子仍活跃在一线,手不释泥坯 。李忠楼从小与泥巴为伍,5岁就给自己做了一套象棋,父亲悉心帮他上釉、烧制,只可惜,现在再也找不到了 。
物已逝去,唯有验碗的叮当声、瓷器撞击的砰砰声、清脆的马铃声,间或在李忠楼的脑海中聚拢而来,骤然清晰,又倏忽消失,循环往复……
陈炉窑创烧于金代晚期,明清是鼎盛发展期,替代了衰落终烧的黄堡窑场,成为耀州窑后期的代表 。
“儿时,许多贩户在陈炉镇拉货,用毛驴运的、骡子驮的、肩膀扛的,好不热闹 。”李忠楼回忆道,“我家最鼎盛时,有60多人务工,大伙儿只有收麦子和过年时才回去一趟 。那时,家里主要生产大瓮大缸等大器,因为陶业有自己的规矩,做坯的做坯,烧窑的烧窑,贩卖的贩卖,相互不轧生意 。”
“规矩”得追溯到明代的陈炉窑 。明代,陈炉窑形成了“东三社”“西八社”的分社,分行、分地域、分器物种类烧瓷的格局,初步形成了黑窑、碗窑、瓮窑的“三行不乱”,以及“瓷户”“窑户”“行户”“贩户”的“四户分立”之生产经营体系 。“社”“行”“户”制的产生,有利于分类和分工,以发挥工匠的技能专长,形成良性竞争,并流传下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