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丰收的近义词是啥呢丰收的近义词:丰登、丰产等 。
解释:
1、收成好,产量高 。
2、作品很多 。
详细解释:收获丰盈 。
晋代葛洪《抱朴子·广譬》:“而凡夫朝为蜩翼之善 , 夕望丘陵之益,犹立植黍稷 , 坐索於丰收也 。” 元 王恽 《劝农诗·粪田》:“田果粪餘根本壮 , 纵遭水旱亦丰收 。”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今年却更当报谢了!像这样的丰收,确是少有 。”
反义词:饥馑、减产、歉收等 。
2、属于土族人丰收的节日:土族纳顿节纳顿节是土族人民最重要的文化娱乐盛会 , 土族人民会在这期间访亲探友,相互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学习和传播新思想、新知识 。对于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而言,纳顿则成为他们寻觅知音的天赐良缘 。纳顿节是土族文化特有的一部分,一起来了解下吧 。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 。纳顿节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日,也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等 。“纳顿”是土语音译 , 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含义一样,意为“玩耍”、“娱乐” 。
每年农历七月 , 正是民和三川地区瓜果飘香、新粮入仓、新油入缸的丰收季节 。当地的官亭、中川等七个乡镇的70多个村庄都过纳顿节 。生活在这里的土族群众为了庆祝五谷丰登,便在庄稼最先成熟的下川从宋家村开始,一个村一个村地跳起“纳顿” 。各地举行纳顿的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转移 。一般来说,纳顿在农历七月十二开始跳起,因此民间也称为“七月会” , 活动一直持续到农历九月十五结束,历时近两个月,场面隆重 , 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
一、起源
关于纳顿节的历史渊源,目前还没有发现文字记载 。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是,元末明初 , 土族人民逐渐摆脱了游牧生活,开始步入农耕生产时期,为了处理农耕生产中的矛盾 , 协调人际关系,便形成了一种集体庙会活动,即“纳顿” 。专家认为,从纳顿节中傩舞傩戏的内容、形式、服饰等考证,纳顿节应当起源于元代中期 , 完善于明代早期 。
对于纳顿节真正的起源,还需要学者专家进一步地考证研究 。
二、主要活动
纳顿节分三个阶段进行 。首先是筹备,从清明节开始 , 三川各村即在本村的神庙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并推选出当年七月举办纳顿会的“大牌头”和“小牌头”,他们在节前负责筹集经费,维持本村社会秩序,协调生产管理(如田间用水顺序)等 , 节日期间则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其次是小会,节前,村民在会场搭建大型帐篷 , 以供安放神像和进行祭奠 。节前一日大小牌头敲锣打鼓,进行祭典等一系列活动 。然后便是纳顿节的正会 。
一年一度的纳顿节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 。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亦有两村联合举行 。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 , 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两村男性排成长列 , 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队伍一到麦场 , 拉开了纳顿的序幕 。
纳顿节的正会由跳会手、跳面具舞(傩戏)、跳“法拉”(巫)三部分组成 。
1、跳会手
“纳顿”开始时,首先是本村的“会手”迎接外村的“会手” 。“会手”是集体舞蹈队伍,人数二三十、四五十乃至百人不等 。本村“会手”按老、中、青年龄顺序列队,由老人们身着长服,擎彩旗,拿柳条(普洒甘露之意)领队,鼓手、锣手、旗手相随其后 , 鼓锣声声的节奏,催人起舞,粗犷的舞姿伴随着嘹亮的歌声 , “大好!大好!”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高昂欢快 。他们喜跃忭舞地走出百米外,迎接前来庆贺的外村“会手” 。两厢“会手”相逢,阵容陡增 , 人人精神抖擞,个个容光焕发,旋转起舞三匝后 , 向客队“会手”焚香,递烟敬酒,互致贺意,共祝平安 。
- 肺癌晚期的表现是怕冷,还是怕热
- 程序员用什么轴的机械键盘
- 向日葵的花语是什么呀
- 癌症胃癌晚期会不会传染的
- 1964的英文
- 为什么有的血糖高没有任何症状
- 端午节的名人名言
- 用什么可以洗掉衣服上的墨水呢
- 红宝石鱼会吃自己的小鱼吗
- 如何理解总资产报酬率的计算公式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