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是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是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新年对嘉节,纳对号 , 余庆对长春 。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 。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由此开始 , 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 , 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
2、春联是三十贴还是初一贴对于贴春联,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 。
民间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贴对子”的说法,所以一般从腊月二十四开始贴对子,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夜晚 , 最迟大年初一早上,意味着辞旧迎新 。
另外还有“二十八,贴花花”的习语 。
备注:春联,也叫“门对”、“春贴” ,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
3、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1、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 , 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
2、宋代以后 , 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
3、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 , 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
4、入清以后 , 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
【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是】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
- 底和高相同的三角形形状一样吗
- 带有千和万的四字成语写出9个
- 正确的健身减肥方法
- 心脏供血不足是什么病引起的
- 求推荐好看的锻造类异界小说
- 心脏太大是什么病
- 心脏引起的脚肿是什么毛病
- 白居易的谥号是什么
- 什么样的电视可以连接电脑
- 亲吻姐姐类似的电影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