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尽可复得 , 为吏坐赃 , 终身捐弃 。
——东汉·郑均
从下面这篇文章开始 , 本人在平台撰写的系列文章「读通鉴讲故事」 , 进入到“廉俭篇”专题 。
从“白衣尚书”郑均说起【弘农杨氏字辈 弘农杨氏家风】“物尽可复得 , 为吏坐赃 , 终身捐弃 。”作为题记的这句话 , 是东汉人郑均说的 。他的意思 , 一个人 , 尤其是为官者 , 别的错误犯点尚不要紧 , 一旦涉及贪腐 , 那就是一辈子的事情了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

文章插图
后人为郑均建起了一座“白衣尚书“纪念馆
不妨先介绍一下郑均这个人 。他是东汉任城县(治所在今山东微山县)人 , 少时喜好读黄老之书 , 不应州郡征召 。汉章帝时用公车特征的方式予以征召 , 他才出仕做了尚书 , 后因病退归乡里 , 但仍挂了个议郎的头衔 。汉章帝曾专门下诏褒奖他 , 巡幸经过任城时 , 还亲自上门来看望他 , 并下令赐尚书俸禄让他颐养天年 。他因此被后人称为“白衣尚书” 。当年他的哥哥做县吏 , 时常接受别人的馈赠 , 郑均为此多次劝阻 。看见兄长置若罔闻、我行我素 , 他便离家给人打工去了 , 一年后回来 , 将所得钱帛悉数交给兄长 , 并以上面那句名言再次相劝 。
弘农杨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久负盛名的一个世家大族 , 以致如今天下杨氏大多以弘农作为自家的郡望 。关于这一家族的兴起与演变 , 不是一篇网文能够说得清楚的 。这里只是介绍一下其开创性人物杨震、杨秉父子在清廉中起家的几个片段 。

文章插图
杨震画像
杨震“四知”杨震(?-124) , 东汉弘农华阴人 , 字伯起 。他年轻时好学 , 博览群经 , 后来赢得“关西孔子杨伯起”的美誉 。他出仕的时间很晚 , 年过半百才为官 。在此之前 , 他教了二十多年的书 。对于杨震的先世 , 学术界尚有一些不同的观点 , 但有一点大家意见比较一致 , 就是弘农杨氏此前主要是凭借军功入仕 , 杨震不仅弃武从文 , 而且把学问做得非常之好 , 为弘农杨氏经久不衰奠定了基础
东汉安帝在位期间(107-122) , 杨震被任命为东莱郡(山东莱州)太守 , 赴任途中经过昌邑县(山东巨野县) , 夜间有一位故人前来谒见 。此人名叫王密 , 时任昌邑县令 。杨震在担任荆州刺史期间 , 对此人有过提携举荐 , 他此行是一次感恩之旅 。当他拿出黄金十斤作为礼品相送时 , 杨震十分惊愕 , 对他说:“我了解你 , 你却不了解我 , 这是干什么呢?”可以想象 , 此时此刻的王密该是多么的窘迫 , 他只得硬着头皮说:“夜里没人知道啊 。”杨震当即回答:“天知 , 神知 , 我知 , 子知 , 岂能说不知!”王密只得揣着他的黄金羞愧地离开 。这便是脍炙人口的“四知”的由来 。

文章插图
杨震雕像及纪念馆
这次拒贿并非一时之举 。“政以得贤为本 , 治以去秽为务 。”这是杨震留下来的一句名言 。教书期间 , 他不接受州郡给他的延聘之礼 。做官以后 , 从不接受私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