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是什么歌曲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是什么歌曲里面的

本文主要是给大家详细介绍关于“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是什么歌曲”的核心内容以及“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是什么歌曲里面的”的相关知识 ,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请往下看 。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曾高飞散文集《每个人的故乡 , 都在流浪》的怀旧情结
作者:宋德发(湘潭大学教授)
有一句歌唱道:“回忆过去 , 痛苦的相思忘不了 。 ”“回忆过去”是每个人都拥有的生命体验 , 但能将“回忆过去”的情绪和感觉唱出来,并引发强烈共鸣的 , 则是部分人才拥有的美学能力 。 换言之 , 人人皆可“回忆” , 但只有部分人的“回忆”能称得上美学层面的“怀旧” 。
著名财经作家、文学家曾高飞的散文集《每个人的故乡 , 都在流浪》即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 这是一部将“回忆过去”自觉地书写出来 , 进而引发读者心灵合唱的怀旧乡土散文集 。 《每个人的故乡 , 都在流浪》所怀之“旧” , 一为故土;二为故人;三为故物;四为故事 。 这些构成曾高飞怀旧情结的基本要素和核心要素 。 它们都是一去不复返的美好 。 哪怕有不美好的因素 , 如《蛙悔》《破相》《村妇骂街》等 , 隔着无法消弭的时空距离遥望过去 , 也散发出美好的气息 , 成为“甜蜜的忧伤” 。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是什么歌曲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是什么歌曲里面的

文章插图
故土 , 即为作者的故乡 , 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 , 一片身体上回不去情感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的土地;故人 , 即为包容、滋养和温暖了作者童年和少年岁月的爷爷、奶奶、母亲、父亲、舅舅、干爹和干妈 , 以及他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恩师们;故物 , 是指那些与故土、故人紧密相依的景物 , 如燕子、冰棒、腌菜、红枣、炊烟、小人书、黄花菜、野草莓、煤油灯;故事 , 就是过去的事 , 让作者走遍天涯海角也魂牵梦绕的昨天的事 , 如捉鼠、蛙悔、鱼趣、双枪、过年、分家、相亲、滚铁环、养鹦鹉、劳动课、武侠梦和文学梦 。
故土、故人、故物和故事 , 既是“乡愁”的来源 , 又是“乡愁”的象征 。 故土对应的是异乡;故人对应的是新交;故物对应的是新物;故事对应的是新闻 。 异乡、新交、新物和新闻 , 既是“城愁”的来源 , 也是“城愁”的象征 。 所谓“乡愁” , 愁的是回不去故乡;所谓“城愁” , 愁的是离不开“城市” 。 回不去故乡和离不开城市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 无法割裂和分离 。 因此 , “乡愁”的背后是“城愁” , “乡愁”的本质是“城愁” 。 记住“乡愁” , 归根结底是为了淡忘、舒解“城愁” 。
曾高飞1974年出生 , 1999年大学毕业 , 先“南漂” , 后“北漂” , 终于凭借实力和实绩赢得稳固的“江湖地位”和“江湖名号” , 也得以从最宁静的无名乡村成功迁徙到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 完成一次生命的华丽转身 。 他是一个通过个人奋斗而跳出农门的时代典型;一个从青涩的大学生蜕变为气宇轩昂业界精英的杰出代表 。 当他在华灯璀璨、人声鼎沸的京城站稳脚跟的时候 , 当他在物质和身份上都能体面生活的时候 , 当他在事业上赢得足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的时候 , 他也像其他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一样 , 为汪峰的《北京 , 北京》而热泪盈眶:“我在这里欢笑 , 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 , 也在这儿死去;我在这里祈祷 , 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 , 在这里失去 。 ”
在得到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之后 , 那我又失去了什么?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追问 , 不仅属于一个曾高飞 , 也属于千千万万个曾高飞们 。 可以说 , 那些一切从零开始 , 为了生计而埋头奋斗二十年左右 , 事业上有所成就 , 经历和体验过岁月的沧桑、成功的快感、失败的屈辱以及背井离乡的苦楚 , 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极度紧张和疲惫的中年人(再有些忧郁气质和文艺才华无疑更好) , 在夜深人静、独自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 , 都会有此相通的感受、感触、感慨和感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