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肉时浮出的白色浮沫是什么?要捞出来吗?医生一文告诉您为什么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果将这句话延伸到饮食方面,同样也非常实用。就比如我们在烹饪很多菜肴之前,都会加入“焯水”这个步骤,尤其是烹饪绝大多数肉类时。当我们将肉类进行焯水时,锅里面总会浮现很多泡沫。有人则认为浮沫杂质会影响我们食用的味道,从而将其捞出;而有人则认为浮沫属于肉类精华成分,应该予以留下。那么,煮肉时浮现的那一层层浮沫究竟是精华,还是脏东西,我今天就详细给大家做一个分析。

文章插图
煮肉时的浮沫到底是什么?我相信大家都有去菜市场买肉的经历,无论是立马宰杀猪牛羊,还是鸡鸭鱼鹅,刚刚宰杀完毕,我们都可以看见它们身上冒着一股热气。尤其是肉类上夹杂着淡淡的血丝,让人看着就有些倒胃口。确实,动物和人是一样,身上也是布满了大小不一的血管,不可能在宰杀之后,血液就全部排放出来。

文章插图
我们在将肉买回家烹饪之前,都会将生肉进行焯水。焯水过程中,生肉随着水温的上升,絮状物便会慢慢漂浮上来。最后水开了,浮沫便会越来越多,甚至布满整个水面。如果单从肉上面分析,不管是什么肉,都是由筋膜、脂肪和肌肉纤维组成的。

文章插图
而残留在肉上面的血丝便是体液和血液,浮沫也正是因为血液和蛋白质遇到高温而形成的血沫和油脂,而其中的蛋白质不仅只是肉中的蛋白质,也包括污血中的血红蛋白。此外,肉中那些难以溶于水的脂肪和胆固醇,外表面也很容易在高温下形成液体,从而成为锅面上的漂浮物。我们大多数人因为并不了解浮沫的具体成分有什么?便会在烹饪过程中将其捞出倒掉。实际上,在一篇论文在检测中发现,肉中的浮沫含有非常丰富的中长链脂肪酸。一般认为,中长链脂肪酸对我们的血脂、胆固醇都比较友好。

文章插图
煮肉时的浮沫到底要不要捞出来?尽管肉中浮沫对我们比较友好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安心地食用,因为它也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坏处。如果您继续看下去,您就会明白肉中浮出大量的浮沫,我们究竟是将其捞出扔掉,还是干脆把它当作“精华”的一部分连汤下肚呢?如前所述,肉汤上的浮沫基本上就是血水、蛋白质遇热后变质的杂质、血沫和油脂。我们都知道,在我们烹饪肉类之前,很难用清水将它们洗干净。因此,尽管我们对肉进行了焯水,那么也可能会有细菌污染的问题。如果我们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吃下去,很有可能会出现腹泻,甚至是食物中毒。

文章插图
一般来说,我们出现食物中毒,首先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然而在呕吐的时候,我们还会出现胸部不适的情况。紧接着我们便会呕吐不止,肚子开始痛起来,最后便是腹泻,而且吃得越多拉得也会越多。一般腹泻过后,我们就会很少呕吐。总的来说,食物中毒来得很快,去得也很快。在此过程中,只要我们没有脱水,大多数人在10-12小时便会慢慢恢复。

文章插图
其实,这主要是源于第一遍煮肉时,其中的浮沫会包裹着杂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将其捞出来倒掉。随着煮肉时间加长,再次出现少量浮沫,我们就应该将其留在锅中。为什么呢?因为肉类加热时间较长,里面的营养成分都会出来,如果我们将其倒掉,只会让其中的营养成分流失掉。肉类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这样吃热量少更健康随着三高对我国人群的不断肆虐,很多人总是担心吃肉过多,往往会出现血压、血脂不断飙升,进而不断避免吃肉。另一方面,肉类是我们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是维持我们身体基础代谢的根本,我们又不得不吃肉。矛盾的背后,肉类究竟要怎么吃才健康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