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岭 董家岭风水大全



董家岭 董家岭风水大全

文章插图

董家岭 董家岭风水大全

文章插图

董家岭 董家岭风水大全

文章插图

董家岭 董家岭风水大全

文章插图

编者按:根据县政协灵石文史书刊岀版计划部署,灵石县文史研究会组成课题组,历时三年,组织编写《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一一董家岭》一书,目前,仍在编审过程中 。为推动编辑进度,现将业已定稿的部分章节分期发布 。有关网站和个人全文转载或引用部分成果时,敬请注明出处 。
董家岭 董家岭风水大全

文章插图

董家岭 董家岭风水大全

文章插图

作者:遆国宁
第三节 清代赵家走向兴盛
董家岭 董家岭风水大全

文章插图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公元17世纪初期,曾经风光无限的大明帝国,在内外交困、重重危机之中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境地 。其时,全国各地自然灾害频发,朝廷内部宦官专权,党争不断,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引发了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战争 。公元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皇宫后的煤山上自缢身亡,存在了270多年的明王朝轰然倒塌 。正在东北关外觊觎已久的清军在摄政王多尔衮的指挥和降将吴三桂的配合下趁乱入关,先后击败大顺、大西、南明诸政权,建立了大一统的清王朝 。
明末清初,小山村董家岭虽然还是以前的那个村,但却已经物是人非,各方面情况均已发生很大变化 。此时期,由于正处于新旧政权更迭之际,全国局势动荡不安,各地战乱匪患不断,地处山西南北交通要冲的灵石县深受其害 。据民国版灵石县志《卷十二·事考》记载:“崇祯四年(1631)五月十三日,秦寇王家邱(明末陕西农民义军之一)贼众万余自北而来,焚掠乡村,烟火几绝 。六年(1633),八大王张宪忠(即张献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老回回(本名马守应,明末农民起义领袖)等率众数十万临县境,庐舍成墟,民皆远避山岩中 。七年(1634),贼众又至,焚劫地方,骚扰山林,自此频被其害 。”
董家岭 董家岭风水大全

文章插图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义军兵败山海关,呈山倒之势溃退,清军一路追击进入山西,至年底包括灵石在内的广大地区基本上已经为其所有,山西历史由此转折,进入了清王朝统治时代 。起初,清廷统治并不稳固 。由于当局在所占领地区强制推行剃发易服令,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迫汉人变换满洲人发型并穿着满洲人服饰,由此引发各地激烈反抗,具体到灵石,则发生了侯和尚起义 。据民国版灵石县志《卷十二·事考》载:“清顺治六年(1649),有侯和尚者勇悍不法,据抱佛岩,率其徒五十余人劫掠东乡堡寨,既而聚党数千,破城劫库,杀守备,直逼平阳 。会有水头镇刘国英募乡勇,诈与合伙,说其徒斩侯和尚,又计杀其徒,遂平之 。”这种动辄产生激变的不稳定局面,在当时各地比比皆是,直至康熙朝时期才逐渐趋于平静 。
清初,灵石县归平阳府(今山西省临汾市)直辖,乾隆三十七年(1772)霍州升为直隶州,灵石从此改隶霍州治下 。当时经过长期的战乱兵祸,灵石县居民流失严重,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据康熙版《灵石县志》记载,当时全县情况是“苟火之余,版实人虚 。”为了巩固统治,清廷对全国县级行政区划以下实行里甲制度,灵石全县原设的18里被合并为5个大里19个小里,董家岭属南讹里,村中设小甲,置有甲首1至2名,办理村中公事,纠察奸匪,并随时投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