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核结构图手绘简图( 二 )


核被膜三个区域各自概要
— 核外膜:面向胞质 , 附有核糖体颗粒 , 与内质网相连 。
— 核内膜:面向核质 , 表面上无核糖颗粒 , 膜上有特异蛋白 , 为核纤层提供结合位点 。
— 核孔(nuclear pores):在内外膜的融合处形成环状开口 , 又称核孔复合体 , 直径为50~100nm , 一般有几千个 , 核孔构造复杂 , 含100种以上蛋白质 , 并与核纤层紧密结合成为核孔复合体 。 是选择性双向通道 。 功能是选择性的大分子出入(主动运输) , 酶、组蛋白、mRNA、tRNA;存在电位差 , 对离子的出入有一定的调节控制作用 。
(二)染色质
是遗传物质DNA和组蛋白在细胞间期的形态表现 。 在HE染色的切片上 , 染色质有的部分着色浅谈 , 称为常染色质(euchromatin) , 是核中进行RNA转录的部位;有的部分呈强嗜碱性 。 称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 , 是功能静止的部分 , 故根据核的染色状态可推测其功能活跃程度 。 电镜下 , 染色质由颗粒与细丝组成 , 在常染色所部分呈稀疏 , 在异染色质则极为浓密 。 现已证明 ,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为串珠状的染色质丝 。 染色质的结构单体为核小体 , 直径约10nm , 相邻以1.5~2.5nm的细丝相连 , 核心由4组组蛋白( H2A,H2B,H3,H4 )构成 , DNA缠绕在核心的外周 , 核小体之间为连接DNA , 上有H1 , 1个核小体上共有200个碱基对 , 构成染色质丝的一个单位 。 是由DNA双股螺族链规则重复地盘绕 , 形成大量核小体(nucleosome) 。 核小体为直径约10nm的扁圆球形 , 核心由5种蛋白(H1、 H2A、H2B、H3、H4)各二分子组成;DNA盘绕核心1.75周 , 含140个碱基对 。 DNA链于相邻核小体间走行的部分称连接段 , 含10~70个碱基对 , 并有组蛋白H1附着 。 这种直径约10nm的染色质丝在其进行RNA转录的部位是舒展状态 , 即表现为常染色质;而未执行动能的部位则螺旋化 , 形成直径约30nm的染色质纤维 , 即异染色质 。 人体细胞核中含46条染色质丝 , 其DNA链总长约1m , 只有以螺旋化状态才能被容纳于直径4~5μm的核中 。
染色体和染色质区别简述
染色质和染色体在化学成分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 而只是分别处于不同的功能阶段的不同的构型 。 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内由D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形复合结构 , 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形式 。 固定染色后 , 在光镜下能看到细胞核中经许多或粗或细的长丝交织成网的物质 , 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常染色质(euchromatin)和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 。 常染色质呈细丝状 , 是DNA长链分子展开的部分 , 非常纤细 , 染色较淡 。 异染色质呈较大的深染团块 , 常附在核膜内面 , DNA长链分子紧缩盘绕的部分 。 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 , 由染色质缩聚而成的棒状结构 。
(三)核仁
是形成核糖体前身的部位 。 大多数细胞可具有1~4个核仁 。 在合成蛋白旺盛的细胞 , 核仁多而大.光镜下 , 核仁呈圆形 , 并因含大量rRNA而显强嗜碱性 。 电镜下 , 核 仁由细丝成分、颗粒成分与核仁相随染色质三部分构成 。 细丝成分与颗粒成分是rRNA与相关蛋白质的不同表现形式 , 二者常混合组成粗约60~80nm核仁丝 , 后者蟠曲成网架 。 通常认为 , 颗粒成分是核糖体亚基的前身 , 由细丝成分逐渐转变而成 , 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核仁相随染色质是编码rRNA的DAN链的局部 。 人的第13、14、15、21和22对染色体的一端有圆形的随体(satellite) , 通过随体柄与染色体其它部分相连 。 随体柄即为合成rRNA的基因位点 , 又称核仁组织者区(nucleons organizer region) , 当其解螺旋进入功能状态时即成为核仁相随染色质 , 并进一步发展为核仁 。 理论上人体细胞可有10个核仁 , 但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互相融合 , 因此细胞中核仁一般少于4个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