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年的传说你知道多少?传说中提到的怪兽“年”和“夕”究竟是啥样的?

很多观点可能认为“年兽”之说非常荒谬,因为“年”本身是丰收之意,并无不祥 。实际上,中国的年文化有各种线索都暗示所谓“年兽”或“夕怪”存在一定证据支撑,只是这些题材的真实面貌与后世相差太远了 。具体如下:
一、年兽可能是丑牛《吕氏春秋》是较早记载腊月风俗的古籍,其中提到宜在腊日前后举行“大傩”,又说出“土牛” 。“出土牛”可能就是后来民俗记载的“打春牛”,一直被认为流行于楚地(江淮),《周礼》、《后汉书·礼仪志》都有记载 。随着先秦竹简研究的深入,湖北沙市周家台秦简和湖南里耶秦简,也都发现了腊日与牛的风俗,说到秦时风俗在腊日举行“祠先农”活动,用到的禁品为“牛胙” 。
这就说明“出土牛”是腊日到元日之间的一个重要习俗,也就是古代年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有理由相信:“年兽”的原型就是丑/牛,无论月建是哪个月,丑月都是冬季的最后一月,来年的农业丰收与这个季冬之月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古人要“出土牛、送寒气”,这里的牛应该就是地支“丑” 。考虑到秦人与殷商、东夷的身世联系,这种习俗也许非常古老了 。北宋时,宋仁宗颁布《土牛经》,使得这种风俗更加普及,且具有官方性质 。
《吕氏春秋·季冬纪》:一曰: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 。征鸟厉疾,乃毕行山川之祀,及帝之大臣、天地之神祇 。《周家台秦简·先农》:以腊日,令女子市买牛胙、市酒 。过街,即行(拜),言曰:“人皆祠泰父,我独祠先农 。《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也,立土牛六头于国都郡县城外丑地,以送大寒 。
二、年兽可能是颛顼之子上文《吕氏春秋》提到战国后期的腊月里,各诸侯国会命有司行大傩,具体时间也当在腊八前后一日或几日,因此可以推测大傩也属于战国秦汉的年文化 。大傩是一种巫术性质的儿童舞蹈,其细节详细记载于《后汉书·礼仪志》,其中多有南方楚地色彩,甚至令人感到非常恐怖 。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注释《后汉书》时,引用了一本当时还存在的东汉人作品《汉旧仪》,其中说到大傩仪式所驱逐的疫鬼,就是帝高阳颛顼氏的三个夭亡儿子 。
《后汉书·礼仪志》: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 。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 。……曰:「甲作食凶,胇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详,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 。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 。女不急去,后者为粮!」因作方相与十二兽儛 。欢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群臣皆哭 。李贤注后汉书引《汉旧仪》: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 。一居江水,是为虐鬼;一居若水,是为罔两域鬼;一居人宫室区隅,善惊人小儿 。这里明显可以看到,这种习俗几乎肯定是南方楚地的,颛顼氏之所以被扯进来,是因为正史记载他“降居若水”,若水被认为是四川岷江 。所以,楚地包括巴蜀风俗里,年兽可能就是疾病之鬼,尤其与湿热瘟疫有关 。这种习俗之所以进入秦国,可能跟秦灭巴蜀有关,后来在汉宫流行,则与丰沛楚人有关 。
三、年兽可能是山鬼南北朝是向南方深入发展的时期,南方习俗越加得到重视,萧梁时代的宗懔因此撰有一本《荆楚岁时记》,用较长篇幅讲述了楚地南方的过年习俗,从正月初一开始,习俗仪式多达数十种,包括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大部分节目 。其中也提到过年要驱逐鬼怪 。该书所记载的鬼怪主要是两种,一种可以用爆竹驱除,一种可以用桃符镇压;用爆竹驱逐者,为山鬼,其名未知;用桃符镇压者,就是著名的“郁、垒”二鬼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