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如何加速突破?( 二 )


话机遇
打通“政产学研用”
对接“最后一公里”
在闭门会议上 , 来自各领域的院士专家和行业领军者共同畅谈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未来 。
人工智能被认为是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之一 , 伴随着GPT-3、多模态的出现 , 模型参数越来越大 , 需要的算力也越来越大 , 将带来巨大的能耗 。 在“双碳”目标下 , 大模型和小模型要如何平衡和取舍?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过敏意认为究竟用大模型还是小模型 , 取决于使用场景 , “比如 , 在移动端可以使用小模型 , 在离线情况下可以使用大模型 , 使用大模型还是小模型是相对的 , 最终要根据场景做平衡与取舍 。 ”
此外 , 过敏意还建议 , 要加大对人工智能大企业的支持力度 , 发挥好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 , 进一步完善研发型创业企业的扶持政策 , 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营造更加丰富的场景 。 同时 , 进一步打通“政产学研用”对接“最后一公里” , 让更多的高校成果与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 , 走出校门 , 走向市场 。
科技企业是推动产业生态繁荣发展的重要一“环” 。 来自行业内的相关企业也“现身说法” , 分享了行业发展的现状 。 以电子科技大学专业团队为核心的考拉悠然专注于多模态AI原创技术 。 企业负责人表示 , 利用AI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优势 , 公司将多模态系统应用于工业、教育等多领域中 , 不断输出智慧城管、工业应用等场景下的应用方案 , “将AI技术更加紧密地结合到各场景、各行业中 , 构建万物AI的美好世界将是我们未来使命所在 。 ”企业负责人由衷地说 。
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蒋涛认为 , 成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已抢占先机 。 总体来看 , 成都人力资源、科教资源丰富 , 制定了系列政策 ,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初步形成人工智能完整生态 , 串联起了“政产学研用”每一环节 , “在这个过程中 , 成都可以格外重视‘用’这一环节 。 在双轮驱动、交叉融合下 , 驱动成都抢占人工智能技术制高点将是我们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 ”本报采访人员 曹凘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