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日 , 有用户在网络贴出截图称“iOS版微信在后台反复读取用户相册” 。 此外 , 还有多名用户通过手机系统的“记录App活动”功能 , 发现美团、淘宝、QQ、微博、搜狗输入法等App都存在反复读取用户相册、索取用户定位信息的问题 。
别让用户使用App时“如履薄冰”
一段时间以来 , 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已不是新闻 , 主管部门曾多次通报相关案例 。 有些企业涉嫌打着“方便用户”的旗号 , 凭借技术优势过度收集用户信息 , 而用户对此一无所知 , 或者找不到真凭实据 。 这次引起轩然大波 , 一是因为主流应用涉及众多 , 且读取太过高频;二是普通消费者终于有了看得懂的工具 , 技术抓住了技术的小尾巴 , 用户这才发现App居然对自己爱得如此“深沉” 。 【详细】
针对微信在未被主动激活应用的情况下读取后台相册这一行为 , 该用户“为什么要这么操作 , 究竟读取了什么额外信息 , 如何处理用户隐私?”的担忧与质疑在情理之中 。 近年来 , 手机App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事件常有发生 , 工信部点名的多款违规APP背后多是小公司但也不乏互联网大企业 。 在“屡罚屡犯”的情势下 , “应用软件正在监听我们”等谣言一时搞得人心惶惶 , 用户在使用手机软件时也变得“如履薄冰” 。 【详细】
App过度收集信息为何层出不穷
互联网时代 , 手机App侵犯用户信息安全事件层出不穷 ,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原因在哪?笔者认为 , 缘由有三 。 其一 , 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淡薄 , 因应用软件隐私条款内容冗杂、字小密集等原因 , 不仔细阅读甚至略过的大有人在 , 于是部分用户只能在权益受损后扼腕后悔自己当初的不在意;其二 , 企业在利益漩涡中缺乏自制力 , 难以遏制欲望 , 在他们眼中“公众权益与利益”二者选其一是何其简单的问题 , 正所谓“天下熙熙 ,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 皆为利往”便是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的鲜明写照;其三 , 国家监管力度不够 , 即使出台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规定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原则 , 隐私保护法规仍有许多漏洞亟待填补 , 当下要求违法违规App整改的力度亟待加强 。 【详细】
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是一种内卷 , 为了提升用户体验 , 不考虑用户成本随时唤起随时收集 。 收集的信息越多 , 用户画像就越精准 , 能开展的经营活动就更多 , 获利更丰厚 。 还有一小部分企业是因为无知或者懒 , 利用现成的集成服务开发App , 其中内嵌了信息收集功能 , 可能它自己都不知道 。 当然 , 根本原因是此前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用户信息收集行为 , 企业越界不犯法 , 很少受惩罚 , 缺少整改的意识和动力 。 【详细】
不能放任APP侵犯用户隐私
有法可依更应有法必依 。 企业应肩负起责任 , 杜绝利用技术认知差异欺负用户 , 显性及隐性地违规过度采集个人信息 。 企业应在合法合理范围内追求经济效益 , 更有责任保护用户权益 。 如果只顾眼前利益 , 用技术的方式“偷窥”或非法获取个人信息 , 则背弃了社会责任 。
对用户个体而言 , 无论因为何种目的 , 被采集个人信息的终归在感受上不会很舒适 , 但又似乎无处逃避 , 只是希望它被严格限制 。 信息保护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 , 全社会一道发力、共同答题 , 才能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火墙” , 让数据采集增进公众福祉 。 【详细】
对于部分顶风作案的App , 监管部门应要求企业自查自纠 , 及时整改 , 将此次曝光作为一次普法、执法的契机 。 同时 , 监管部门还要提高技术水平 , 不能监管对象“开跑车” , 而监管人员还在“蹬自行车” 。 应用商店和第三方平台也应当负起主体责任 , 帮助用户和监管部门发现违规操作 。 便利用户与侵犯隐私之间是有界限的 , 应当尊重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 。 方便之门不是偷窥之门 , 绝不能放任App偷窥用户 。 【详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