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白茶泡了2次就淡了,耐泡度不如红茶和岩茶?真相来了( 二 )
所以,我们能够感受到好茶中每一冲香气、滋味的微妙变化,而不至于落差感太大。
《3》
然而,闷泡就像是为了提前结束白茶的生命。
原本可以平摊到每一冲汤水里的养分,通通汇集到了前两冲里。
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让茶汤变得好喝加倍,反而又浓又苦。
就像一颗裹满了苦涩味的手榴弹,在口中炸开,舌面上迅速泛起了一层褶子,简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之后,白茶的耐泡度也就直线下降了。
原本平缓的抛物线,变成了一条大起大落的曲线,活像游乐场里过山车的轨道。
可想而知,这样的喝茶体验,并不算好。

文章插图
前几冲太浓,后几冲太淡,究竟哪一冲才是这泡白茶的真正滋味呢?
想必,都不是。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提倡泡白茶用快出水的原因之一,让内含物质均匀释放,让茶汤呈现出一个由浅入深的状态。
因此,那些说白茶不耐泡的茶客,大多是犯了闷泡的错误。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前6、7冲,采用快出水的出汤方式。
从注水到出尽大部分茶汤,将时间尽量控制在7-8秒左右,最多也不要超过10秒。
即便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也足够让茶叶的养分释放,不必担心滋味寡淡。
到了最后几冲,觉得茶汤的滋味渐渐弱了,再来坐杯一会儿。
让物质释放了大部分的茶叶,稍微休息一会,多给它一些时间。
等到出汤时,又能感受到汤水里的芬芳、稠度、鲜爽、浆感。
所以,一款白茶品质好不好,比耐泡度也是一种极好的办法。
坐下来,用同样的冲泡方式对待两款茶,看谁的滋味落得更快,谁又能一路平稳前进。
泡茶,亦如爬山,一路向前,直到登顶。
也像是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从低到高,积少成多。

文章插图
《4》
如果拿白茶对比岩茶和红茶,那可真真是难为“茶”了。
白茶,是微发酵茶,没有经历重度发酵,汤色自然是清浅的。
通常情况下,第一冲茶汤的颜色,呈现为牙白色,或是嫩嫩的鹅黄色。
别看颜色淡,但喝起来的味道,可一点都不淡。
而岩茶和红茶,都经历了较重的发酵,汤色看起来比白茶更深,是正常现象。
如果非得要求一款正常的白茶的汤色,达到红茶那般的深度,那必然需要经过闷泡了。
唯有狠狠地闷泡,生成大量的茶红素和茶褐素,才会造成红汤。
但如此一来,白茶也不再是当初那样香清甘活的模样了。
所以,不要拿其它茶类来对标白茶。
白茶就是白茶,如果和别的茶类相似,毫无自己的特色而言,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日常喝茶时,不乏听到有人说,“白茶比红茶味道淡”、“白茶不如岩茶浓郁”……
凡此种种,都是片面的说法。
白茶的“淡”,是淡雅、清新,是符合国标中鲜香醇爽要求的风味表现。
好茶,向来不追求太浓,否则苦涩味掩盖了鲜爽感,就感受不到茶氨酸的滋味了。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用于形容淳朴的白茶,刚刚好。

文章插图
《5》
不耐泡,本不该是好白茶的标签。
奈何闷泡的出现,使得白茶遭遇了无妄之灾,耐泡度大大降低。
原本能轻松泡到10冲以上,却只在短短的2-3泡里,提前结束了生命。
更可惜的是,这2-3泡的滋味,算不上好喝。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