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白茶泡了2次就淡了,耐泡度不如红茶和岩茶?真相来了

文章插图
本文由白茶大课堂原创撰写,未经允许,任何人和媒体不得转载
《1》
看到一段话。
“第一泡就像做饭前要洗碗一样,这么浓的茶水没法喝,得用它冲洗茶具。第二泡的味道会淡些,之后越来越淡,到第五泡和第六泡时,味道太淡了就不喝了。所以喝到的每一泡茶,口感都不一样,需要慢慢品才能体会。”
看完以后,恍然大悟。
“难怪他前段时间和我吐槽,说白茶不耐泡!”
这不,真相大白了。
按照这种泡法,内质再丰富的茶叶,也经不起折腾呀。
其实,也有不少茶友曾经反应过,说他们发现白茶的耐泡度,不如武夷岩茶和红茶。
只泡了大概两三次,味道和汤色就弱了下去,根本不尽兴。
换作平常泡岩茶或者红茶,到了第5、6冲,汤色还是很明显的。
当时也觉得奇怪,不应该啊,好白茶从来没有不耐泡这一说,喝到10冲以上那是常有的事。
而直到后来,才发现背后的原因,大同小异,和冲泡方式脱不开关系。

文章插图
《2》
从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那位朋友有洗茶的习惯。
并且,从第一冲便开始闷泡。
可众所周知,这是一种不太好的泡茶习惯。
一来,好茶根本无需洗茶。
在品质有保证的情况下,白茶本身就很干净、干爽,没有多余的杂味、异味,也没有杂质。
冲泡出来的茶汤,澄澈透亮,其中飘荡着密密麻麻的白毫,如银河般闪耀动人。
可见,头道茶汤里蕴含着许多营养物质。

文章插图
如果直接倒掉,或是当作洗茶具的水,未免太浪费了。
错过的不仅仅是香气和滋味,还有满满的茶氨酸,得不偿失啊。
二来,好茶不建议从第一冲就开始闷泡。
对于优质茶而言,在尚未冲泡的状态下,体内蕴含着丰富的内含物质。
举个恰当的比喻,就像是一块吸饱了水的毛巾,轻轻一拧,就能拧出很多的水花。
同理,内质丰沛的白茶,不需要闷泡,就会有大量的物质浸出到茶汤中。
不必闷泡,就会十分有味道。
闷过了以后,反而会释放出过量的茶多酚和咖啡碱物质,导致汤感浓酽苦涩,并不好喝。
所以很显然,朋友是因为闷泡了太长时间,才让第一道茶汤变得苦涩。
于是乎,便自暴自弃,直接把这杯难以入口的茶汤当成了洗茶。
同时,闷泡的另一个坏处也逐渐显现了出来——降低了白茶的耐泡度。
还是拿刚刚的毛巾举例子,假设它吸饱了水以后,每次都用恰到好处的力度去拧。
那么,正常情况下,需要6-7次,才能把其中的大部分水给拧出来。
到了这个临界点以后,我们发现需要再多用一些力气,于是鼓足了劲,依旧还能挤出水。
重复同样的4-5次,才算彻底把这块毛巾拧干。
但如果一开始便鼓足了劲,可能还不出3次,毛巾就已经干得差不多了。
泡白茶,也是如此。
对于一款内质充沛的白茶,我们用快出水的方式冲泡,严格控制茶叶与水的接触时间。
如此一来,茶叶足以在短短的几秒时间内,释放出充足的滋味物质,让茶汤迅速达到饱和。
观察后会发现,快出水得来的茶汤,滋味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就像是一条平稳的抛物线。
先慢慢的上升,在第3、4冲时到达巅峰,再慢慢的回落。
这个速度,很匀速,很缓慢,而不是像坐过山车那样,大起大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