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惠阳区三河镇 广东惠州惠阳三和镇风水宝地




惠州市惠阳区三河镇 广东惠州惠阳三和镇风水宝地

文章插图



大帽山下的崇林世居 。


惠州市惠阳区三河镇 广东惠州惠阳三和镇风水宝地

文章插图



崇林世居正门 。


惠州市惠阳区三河镇 广东惠州惠阳三和镇风水宝地

文章插图



围屋内单门三楼式中开拱形门的牌坊 。
镇隆镇地处深莞惠交界,区位优势明显,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假期,镇隆镇成为周边地区游客喜爱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
其中,该镇的大光村的粤东第二大客家围屋“崇林世居”,更备受外地游客青睐 。近日,区新闻中心《乡村行》采访组第十九站就走进大光村,欣赏乡村美景,感受古屋韵味 。
气势恢宏省内第二大围屋
沿着G205国道,转入圩镇行驶约1.5公里就到大光村,在离村委会约500米处,就是久负盛名的大光村“崇林世居” 。
崇林世居庞大的建筑群犹如西方的古罗马城堡一样气势恢宏,构造精美,是客家人生活和智慧的伟大结晶 。围屋坐西南朝东北,平面呈回字形布局,总面阔128米,总进深约130米,占地面积约16640平方米,从外至内共由池塘、禾场、首围、祠堂、望楼五部分组成 。四周围墙高9米,内有住房262间,九厅十八井 。首围、祠堂、崇林楼(望楼)是围屋的主体建筑 。在围屋内,最为壮观的一处,当属位于围屋中间部分的望楼,高20米的重檐歇山式的三层建筑,堪称崇林世居的灵魂所在 。站在崇林世居的制高点,凭栏俯视,只见整座围屋气势恢宏,庭院错落有致,与前方一池碧水相映成趣 。围屋内虽然不少部位已经坍塌,但依旧能感受到当年房屋层层叠垒,回环相连的恢弘气势 。
屋内建筑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围屋内到处有雕琢精美的装饰物,有色泽艳丽的廊图壁画,显示出客家人高超的建筑工艺,洋溢着浓郁的客家文化韵味,建筑风格独特,通风、采光、排水、卫生规划得体,建筑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美 。不少传统技艺在惠州建筑史上首开先河 。
“崇林世居,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是叶氏三世祖叶文昭所建 。”叶氏后人、大光小学校长叶春华向采访组介绍了崇林世居的基本情况 。崇林世居的主人叶氏家族,从梅州迁徙至惠阳,择地而居 。自开基祖叶文昭发家后兴建广厦,建成这座号称“广东第二大屋”、“惠州第一大屋”的客家围屋 。
尚俭务实泽荫后人
据介绍,根据《南阳叶氏大成宗谱》记载,两大叶家同一祖上,自梅州迁徙至惠阳,他们与梅州出了开国元帅叶剑英的叶家亦同祖宗 。大光叶氏家族,迁徙至惠阳镇隆200余年间,至今已在此繁衍了十三代人,其中前十代都是居住在崇林世居这幢巨大的客家围屋内 。
崇林世居开基祖是叶文昭 。《南阳叶氏大成宗谱》记载,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时年33岁的叶文昭的祖父叶奇发和妻子温氏从紫金出发,越过崇山峻岭,到镇隆老板坑栖身 。叶奇发在镇隆老板坑扎根后,利用所学地理风水知识,算中对面山坡是块风水宝地 。不久,他便带领儿辈在对面山坡建造祠宇、居宅,命名为“新板坑” 。
叶氏在镇隆扎根后,开始繁衍生息 。叶奇发的孙子叶文昭,就是崇林世居的开山之祖 。文昭公靠卖盐起家,这一点广为叶氏后人熟知 。“老祖宗贩卖私盐,后来生意越做越大,估计都做到邻近的外国去了 。”叶春华说,叶文昭年纪轻轻就颇有经商头脑,而且勤俭节约 。《南阳叶氏大成宗谱》有一篇《昭公颂》,详细地记录了叶文昭少年时便兼营肩挑盐业生意,在这个小生意中悟出了生财之道,向内陆贩盐,可获数倍乃至十多倍利润,于是他开始走南闯北贩卖盐 。最初,他是肩挑卖盐,后来用“鸡公车”推,再后来有了资本后,他的贩盐交通工具变成了马 。叶文昭的盐业生意越做越大,触角遍及国内外,钱也越来越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