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耳 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 相当于助词“也”, 可译为“了”“啊” 。 例:且壮士不死即已, 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 相当于“而已”“罢了”, 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 。 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4.何
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 可译为“什么” 。 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 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 。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 可译为“何故”“为什么” 。 例: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岳阳楼记》)
②副词:表示反诘, 可译为“怎么” 。 例: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乎
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 表示疑问或反问, 相当于“吗”“呢” 。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 表示赞美或感叹, 相当于“啊”“呀” 。 例:孰知赋敛之毒, 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 相当于“吧” 。 例:王之好乐甚, 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 。 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 助成音节, 可译为“……的样子”, 或不译 。 例: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 (《爱莲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 可译为“在”“从” 。 例: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 。 (《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 可译为“对” 。 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 ”吾尝疑乎是 。 (《捕蛇者说》)
6.或
①代词:表示分指, 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 可译为“有的人”“有的” 。 例: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 (《陈涉世家》)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 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 。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 。 (《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 可译为“偶尔”“有时” 。 例: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 (《岳阳楼记》)
7.乃
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 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 (《示儿》)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 可译为“就”“于是”等 。 例:陈涉乃立为王, 号为张楚 。 (《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 可译为“竟然”“却”等 。 例: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 (《桃花源记》)
8.其
①代词:A.人称代词, 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 。 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 。 例:屠自后断其股 。 (《狼》)C.指示代词, 可译为“这”“那”等 。 例:有蒋氏者, 专其利三世矣 。 (《捕蛇者说》)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 可译为“大概”“难道”, 或者不译 。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 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 可译为“大概” 。 编者注)
9.且
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 可译为“姑且”“暂时”等 。 例: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 可译为“将要”“快要”等 。 例: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 。 (《愚公移山》)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况且”“尚且”等 。 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10.虽连词:
A.表示假设, 可译为“即使” 。 例: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 。 (《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 可译为“可是” 。 例: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 (《曹刿论战》)
-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上一句是什么呢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上一句是啥呀
- 上海美发培训学校 上海美容美发培训学院
- 无线网卡怎么安装在台式机上 内置无线网卡怎么安装不了
- 早上早饭吃什么最好
- 上环后一周可以同房吗 上环多久能同房,什么时候上
- 网上赚钱最靠谱的方法 最新网上挣钱方法
- 很多人正在“过度清洁”,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干净,实则累人累己
- 山上小山包是怎么形成的 房子前面有小山包好吗
- 风水祖坟 风水学坟上长树好不好
- 卧室有凸角风水上怎么化解 凸出外墙防护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