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使外将兵的将是什么意思?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四 )


11.遂 副词:
A.表示结果, 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 。 例:寻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 。 (《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 可译为“于是”“随即”等 。 例: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记承天寺夜游》)
12.也
①语气助词, 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 可译为“啊”“呀”, 或不译 。 例:亲贤臣, 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 可译为“呢”“吗”, 或不译 。 例:若为佣耕, 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 可译为“啊”“呀”“吧”等 。 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 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 舒缓语气, 引起下文, 可译为“啊”“呀”等, 或不译 。 例:则其读书也必专, 而其归书也必速 。 (《黄生借书说》)
13.已 副词:
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 可译为“已”“已经”等 。 例: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 (《早发白帝城》) 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 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 可译为“不久” 。 例:已而夕阳在山, 人影散乱 。 (《醉翁亭记》)
14.以
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 。 例:而吾以捕蛇独存 。 (《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 可译为“用”“拿”等 。 例:媵人持汤沃灌, 以衾拥覆 。 (《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 可译为“在”“于”“从”等 。 例:以弱为强者, 非惟天时, 抑亦人谋 。 (《隆中对》)
②连词:A.表示目的, 可译为“来” 。 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出师表》)B.连接分句, 表示结果, 可译为“才”“因而”等 。 例: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 。 (《出师表》)
15.矣 语气词:
A.表示已然, 可译为“了” 。 例:不可, 吾既已言之王矣 。 (《公输》)B.表示肯定语气, 可译为“了”, 也可不译 。 例: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论语 。 为政》)C.表示感叹语气, 可译为“啊”“了” 。 例:甚矣, 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于 介词:A.表示时间, 可译为“在”“到……时”等 。 例:于时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 。 (《满井游记》)B.表示
三、多音字知识点总结
1.多音字, 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 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 用法不同, 词性也往往不同 。 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 。 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 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对这类多音字,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记忆 。 如“将”:jiā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 动词可作“带领”解, 副词可作“将要”解;jiàng(名词), 作“将帅”或“大将”解;qiāng(动词), 作“愿”“请求”讲, 如“将子无怒”(请你别生气) 。
2.使用情况不同, 读音也不同, 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 。 如“薄”:báo, 不厚的意思, 一般单用, 薄饼、薄纸;bó, 一般用于合成词, 薄礼、厚古薄今;bò, 薄荷(专有名词) 。
3.语体不同, 读音不同, 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 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 。 如“给”: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jǐ, 给予、给养 。
4.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 。 这类多音字比较少, 仅限于部分地区 。 如“忒”:tè, 差忒(差错之意);tuī(方言), 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 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 。 (此部分详见第二节“异读字”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