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流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 , 在河北成为梆子 。秦腔又名“秦声”“乱弹”“梆子腔” 。民间俗称“大戏”,清代中叶以后,北京等地亦称“西秦腔”“山陕梆子” 。秦腔在陕西境内 , 因各地方言、语音的不同而演变形成了四路:流行于关中东府同州(今大荔)地区的,称“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流行于中府西安地区的,称“西安乱弹”(即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凤翔地区的,称“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 , 称“汉调桄桄”(即南路秦腔) 。秦腔流传十分广泛,盛行于陕西的关中、商洛、汉中等地,流行区域西抵陇州,东至潼关,北达榆林,南过宁强,向外曾流行至京、津、冀、鲁、豫、皖、浙、赣、湘、鄂、粤、桂、川、滇、青、宁、新、藏等省区 。1949年后还传至台湾,域外远达吉尔吉斯斯坦 。
7、清代是秦腔的繁盛时期 。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 , 如保符班、江东班、双寨班、锦绣班等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前后出现的张鼎望《秦腔论》,乾隆年间(1736- 1795年)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吴长元《燕兰小谱》、周元鼎《影戏论》,都是较有影响的论述秦腔著作 。《秦云撷英小谱》载:“西安乐部著名者凡三十六 。”这些班社均为秦腔班社,每个班社均拥有一批有影响的艺人 。乾隆、嘉庆(1736- 1820 年)年间,秦腔演员魏长生曾三次到北京演出,使京腔六大班几无人过问,不少昆曲、京腔艺人改习秦腔 。此后半个多世纪 , 秦腔几乎一直是北京舞台上的一个重要戏曲剧种,同时也是流行全国许多地区的剧种 。就清代有关史料统计,当时除山海关以外的东北三省尚未有秦腔的足迹外,其他各省都有流行 。在流行过程中,秦腔与其他戏曲形式和民间艺术结合,逐渐递变形成各地多种多样的梆子声腔剧种 , 秦腔在各地流行的地位遂被代替而渐趋缩小 。至清末,又变成流行于西北一带的地方剧种 。
8、1912年,在西安成立了以“移风易俗”为宗旨的陕西易俗社,对秦腔剧目、音乐唱腔、表演艺术、导演、舞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革新 , 并大量编演反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剧目 。在此影响下,山东、河北、天津、甘肃、宁夏等地,都相继成立了仿陕西易俗社建制的戏曲团体 。如山东、河北、天津的易俗社、甘肃的化俗学社、平乐学社、宁夏的觉民学社等 。易俗社曾先后两次赴北平、武汉和甘肃等地演出 。西安先后成立的还有三意社等秦腔班社 。
9、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秦腔艺术工作者,为戏曲表现革命的现实生活 , 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1938 年7月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 ,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紧密配合革命斗争,创作排演了大批新秦腔剧目,如《血泪仇》等 。彭德怀同志在给《血泪仇》作者马健翎的信中说:“为广大贫苦劳动人民、革命战士热烈欢迎,为发动群众组织起来有力的武器 。”1944年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还特此授予马健翎“人民艺术家”称号,民众剧团获得了“特等模范”的奖旗 。
10、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区陆续在县级以上建立了专业秦腔剧团,至20世纪80年代初 , 共达三百多个,其省属剧团有陕西戏曲研究院秦腔剧团、甘肃省秦腔团、宁夏回族自治区秦剧团、青海省秦剧团(后改为西宁市秦腔剧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猛进剧团 。此外 , 各地还建立戏曲学校,为繁荣秦腔艺术积累了大量的人才资源 。
- 1988年属龙的是什么命
- 百日咳宝宝百日咳的症状有哪些
- 我最好的老师作文
- 宁波最好的美食有哪些
- 黄芪当归泡水比例 黄芪当归泡水喝的禁忌
- 全国人口普查的调查单位是什么
- 风筝的原理
- 乐队的夏天2有哪些乐队
- 股票账户绑定的银行卡可以更换吗
- 吃青皮甘蔗有什么好处 青皮甘蔗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