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的特点

1、秦腔的特点1、秦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 , 每个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组成 。苦音腔演唱时激越、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念、凄凉的感情 。欢音腔则欢快、明朗、刚健,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 。
2、秦腔曲牌分为弦索类、击乐类、唢呐类、笙管类、海笛类、套曲类 。
3、秦腔板式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和无板无眼四种 。板腔称谓有慢板、拦头板、一锤安板、阴司板等,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 。
4、秦腔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 , 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 。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点 。
5、秦腔唱词结构是齐言体 , 常见有七字句和十字句,和唱词相对应的是曲调 。秦腔板腔音乐结构可以归纳为: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于急板-结束的过程 。
2、陕北秦腔的代表人物陕北秦腔的代表人物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艺术家魏长生外 , 还有被誉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陈媄碧、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栾小惠、周至派的桃琐儿,长安派的岳色子等 。光绪中后期有润润子、玉喜儿、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李云亭、刘立杰、王文鹏等 。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 , 名小生苏哲民、苏育民任哲中,名旦刘箴俗、王天民、李正敏、何振中、宋尚华等 , 名净有田德年和名须生和家彦、耿善民、张锁中、刘毓中、刘易平等 。
3、秦腔的历史起源【秦腔的特点】1、秦腔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与厚重的文化背景 。在秦腔发展与传播的各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 , 都深深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
2、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 。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 , 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 。
3、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 。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乱弹” , 词在中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有曾把京剧称为“乱弹”,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
4、秦腔历史悠久,明代万历间(1573年—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
5、然而,它的起源,众说不一,大体有形成于秦代(或先秦) , 形成于唐代,形成于明代三种说法 。《钵中莲》是江南无名氏之作,证明已传播到江南 。江南远离陕西,传播需要时间 , 据此 , 秦腔在明中叶当已形成 。另据调查,明代最早的秦腔班社是周至人所创办的华庆班 , 曾驰名甘、陕一带 。后来 , 秦腔在陕西省内又发展成东、西、中、南四路 。东路即同州梆子,西路即西府秦腔,南路演变为汉调桄桄,中路为西安乱弹,即今通常所称的秦腔 。秦腔艺术源远流长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 。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作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 , 简称“秦腔” 。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 。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 。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为梆子戏 。清乾隆时 , 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