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万章
从小在瓜棚豆架下生活,对紫藤蔬果自然便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 。
记得常常在夏夜,和一帮孩子一起聚集在瓜棚下乘凉,听大人们讲古论今,闲话聊斋 。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完成了少年时代的文化启蒙 。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瓜棚及父老乡亲大多已物是人非,当日的瓜田李下也渐行渐远 。但随着年龄的递增,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幻,少年的记忆非但没有越来越模糊,反而愈见清晰 。
其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葫芦 。
从一粒粒种子,到播种、浇水、长苗、搭架,直到爬满支架,长出一个个浑圆、鲜活的葫芦瓜;从翠绿、青绿、深绿、浅黄、深黄直到暗黄、金黄,葫芦的颜色次第变化 。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葫芦便完成了一生的新陈代谢 。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几乎每年亲历葫芦兴衰的我,在脑海里留下了铭心印记 。后来,因为工作关系,可以每天对着一大批明清以来的书画,观摩、鉴赏、临习,于是,便有了将心中葫芦转化为纸上葫芦的冲动 。

文章插图
图1、清?金农《花卉图册》,纸本设色,24.6x30.9厘米,176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十数年前,在前人书画的感召下,我开始拿起画笔 。一开始是临习“青藤白阳”,再后来是八大山人、金农、罗聘、吴昌硕、齐白石、唐云、朱屺瞻、陈大羽、丁衍庸、冯其庸、饶宗颐;题材上,一开始是兰草、山水,后来则专攻葫芦 。几年下来,对葫芦已颇有心得 。因本人并非美术科班出身,画起画来,不求形似,但求遣兴 。惟其如此,在逸笔草草中,或许更可见性情所在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卢延光说,我的“葫芦,葫芦叶、藤、蔓等等,都有非常深厚传统文化的功底,深厚的学养,才能画出来这个东西” 。虽然是溢美之词,但我一直看作是前辈对晚辈的勉励,使我未尝少懈 。在此鼓舞下,先后在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四川和广东顺德、东莞、广州、肇庆、封开、开平、江门、佛山等地举办个展,作品被四川博物院、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博物馆、岭南美术馆、江苏镇江市博物馆、广东开平美术馆、江门美术馆、江门市博物馆、山东青州市博物馆、肇庆学院美术馆、顺德博物馆和南海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很显然,这是对我葫芦绘画的极大鼓励与鞭策 。

文章插图
图2、齐白石《葫芦》,纸本设色,66.5x35厘米,北京画院藏
纵览历代名家翰墨,以葫芦入画者,唐宋元以来,并不鲜见,但多半是以人物的佩饰出现于画中 。在道释人物中,以葫芦作为随身携带之酒器、法器或吉祥物者最为多见 。因葫芦不仅因其肚大口小而成为盛酒之天然器物,更因其谐音“福禄”、“护禄”,其枝茎称“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福禄”、“万代”,是乃“福禄寿”齐全,因而成为吉祥的宝物;同时,从传统风水上讲,葫芦嘴窄身肥,所收煞气,易入难出,因而是驱邪纳福、化解各种不利风水的法物……如此种种,数千年以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葫芦被广泛运用于中国画题材中 。从宋代的李公麟、李嵩、明代的吴伟、清代的金农、罗聘、黄慎、晚清的吴昌硕、近代的齐白石及现代的唐云、陈大羽、丁衍庸、冯其庸、饶宗颐等等,无不在其笔下将葫芦的各类形态展露无遗 。所谓“葫芦虽小藏天地”、“葫小乾坤大”、“一葫一世界”、“万事不如依样好”……等各种意境,都在其画中得到生动体现 。
- 菠萝蜜种植条件及技术 木菠萝的种植风水
- 树祖金刚菩提 金刚菩提风水作用
- 饭店景观水池图片 酒店门口的风水池
- 下葬风水宝地出现异象 风水大师寻找风水宝地下葬
- 虎地风水出什么人物 风水中虎地的形象
- 高铁附近的房子能买吗 小区对面是高铁风水
- 有没有专门卖水晶球的 卖水晶球风水格局
- 金城水绕风水图 风水洞在哪里
- 画中有鹤的风水禁忌 鹤地捉鱼风水故事图片
- 墙上有洞有啥风水说法吗 风水洞是什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