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常见的傣族乐器有哪些

1、细数:常见的傣族乐器有哪些傣族是我们非常了解的一个少数民族,从小时候的课本上就能了解到傣族的重大节日“泼水节”,傣族更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少不了乐器的伴奏,本期民族乐器大全带你了解常见的傣族乐器 。
芦丝又称“葫芦萧”,傣语称“芘南母倒” 。主要流传于滇西的傣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是青年男女用来表达爱慕思念之情的乐器 。
在傣族民间神话传说中相传: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个傣家小卜冒(小伙子)抱着一个大葫芦 , 冲过肆虐的洪水,救出自己心爱的小卜哨(小姑娘)……于是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便把竹管插入金葫芦 , 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韵律 。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 , 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 。从此葫芦丝便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
葫芦丝 。又称葫芦箫 。云南少数民族乐器 。以前主要流传於傣、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其音色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 。在云南,深受人们的喜爱 。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舞台都能听到葫芦丝演奏的优美音乐 。近年来在国内外颇受瞩目 。
葫芦丝属於簧管内乐器 。常见的葫芦丝是由一个作为共鸣腔的葫芦和三根竹管组成 。竹管插入葫芦的一端有簧片 。中间竹管为主管,两边为附管 , 主管上开有七个按音孔(上六下一) 。副管无按音孔,一般只能发一下固定音,用作和声以丰富其表现力 。曲调多有深情、委婉之特点 。
葫芦丝发音优美、亲切、略带鼻音、含有忧郁的韵律感,古人云之“彩云之南独神韵,绕梁三日音不绝”,葫芦丝擅长于表达温柔细腻的感情,给人以朦胧忧郁的美感 。因为它的发音犹如抖动的丝绸那样飘逸、亲柔而得名“葫芦丝” 。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
巴乌流传于我国西南边陲的哈尼族、彝族民间 , 是一种弹簧震气吹奏的乐器,外形类似笛子 , 常用于自娱自乐性的独奏 , 极富民族特色,但在云南主要流传于西双版纳等少数民族集居的地区 。
象脚鼓是傣族的重要民间乐器 。因鼓身形似象脚而得名 。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 。象脚鼓还受到景颇、佤、傈傈、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
象脚鼓外形似一只精美的高脚酒杯,它是用一整段木材(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通体中空 , 上端是杯形共鸣体,鼓面蒙皮,鼓皮四周用细牛皮条勒紧 , 拴系于鼓腔下部 , 并可调节其张紧度 。鼓身外表涂漆 , 鼓腰和鼓的下半部雕有装饰图案,有的还在鼓身上系有花绸带和彩球 。
象脚鼓鼓身常有图饰 , 图形多为孔雀,有时象脚鼓在舞动中还插上几根孔雀羽毛,而孔雀是傣族人最珍视和喜爱的鸟类,它代表着吉祥如意,表现了傣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样 , 象脚鼓造型似大象的足 , 而大象在傣族人的心中象征五谷丰登,生活美好 。从象脚鼓中看到了孔雀和大象,无不表明出傣族人民的美好愿望 。
【细数:常见的傣族乐器有哪些】象脚鼓的敲奏方法十分丰富,往往随表演情绪需要而指、掌、拳、肘、脚并用,鼓点纷繁多变 。鼓手边敲边跳,不时做出摆鼓、甩鼓、摇晃转身等动作 , 十分诱人 。
象脚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 。明朝人钱古训写的《百夷传》一书说:傣族“以羊皮为三、五长鼓,以手拍之” 。这里说的“三、五长鼓”正是指的象脚鼓,其长度有三尺至五尺的意思 。可见在明代以前,傣族就已经有了象脚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