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

1、是谁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他原名嗣穈 , 学名洪骍,字希疆 , 笔名胡适,字适之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 , 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 , 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 , 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 。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 。
2、文言文的停顿方法需要原创原则:
1、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 。
4、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 。
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
3、文言文的解释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 ,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 , 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
4、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的特点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文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
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 。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 。
词汇特点: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上有很大的差异 。这个差异通常必须以词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条列,才能完整表达 。
【是谁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不过,有个特点可以概括性地观察:文言文的词汇较为简洁 , 例如:相较于白话文的词以双音节词为主,文言文中的词以单音节词为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