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风水文化 中国古建筑风水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建筑设计风水学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影响和运用 , 日益引起从事房地产业、建筑业、装饰业及建筑设计界人士及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 。这里 , 围绕建筑设计风水学这一课题 , 谈谈一些观点 , 以求教于建筑设计有关人士 。

论中国的风水文化 中国古建筑风水文化

文章插图

建筑设计风水学——古代建筑设计风水学的基本思想
众多考古资料证明 , 重视人的居住环境 , 这是中国本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先民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认识已达相当高的水平 。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已有了很明显的“环境选择”的倾向 , 其表现主要有:(1)靠近水源 , 不仅便于生活取水 , 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位于河流交汇处 , 交通便利 。(3)处于河流阶地上 , 不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 , 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袭 。(4)如在山坡时 , 一般处向阳坡 。如半坡遗址即为依山傍水、两水交汇环抱的典型的上吉风水格局 。颇具启发意思的是 , 这些村落多被现代村落或城镇所迭压 , 如河南洪水沿岸某一段范围内 , 在15个现代村落中就发现了11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 。
论中国的风水文化 中国古建筑风水文化

文章插图

甘肃渭河沿岸70公里的范围内 , 就发现了69处遗址 。可见 , 远古时代的人们对聚落选址因素的考虑很是讲究 , 这个古老的传统根深蒂固地遗留在后人的脑海中 , 并具体显现在许多现代城市、村镇的选址与建设中 。从上古文化遗址情况中还可判断 , 人们聚居的地区 , 已出现了较为明确的功能分区 。如半坡遗址中 , 墓地被安排在居民区之外 , 居民区与墓葬区的有意识分离 , 成为后来区分阴宅、阳宅的前兆 。新石器时代原始居住形式的不断改进 , 反映了人们随环境而变化的适应能力 , 对原始聚落的位置选择 , 也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居住环境的质量有了较高的认识水平 。总之 , 人们在观察环境的同时 , 开始了能动地选择环境 。
论中国的风水文化 中国古建筑风水文化

文章插图

从殷商之际的宫室遗址中 , 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对河流与居住环境之关系的认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今河南安阳西北两公里的小屯村 , 是殷商王朝的首都 。这里洹水自西北折而向南 , 又转而向东流去 。
就在这条河流的两岸 , 其南岸河湾处的小屯村一带 , 是商朝宫室的所在地;宫室的西、南、东南以及洹河以东的大片地段 , 则是平民及中小贵族的居住地、作坊和墓地等;其北岸的侯家村、武官村一带则为商王和贵族的陵墓区 。需要强调的是 , 无论是宫室区、民居区还是生产区、陵墓区 , 它们都是位于河水曲折怀抱之处 , 这充分证明了后世风水学中追求“曲则贵吉”理念源远流长 。正如《博山篇?论水》中所说:“洋潮汪汪 , 水格之富 。弯环曲折 , 水格之贵 。”蒋平阶《水龙经》亦曰:“自然水法君须记 , 无非屈曲有情意 , 来不欲冲去不直 , 横须绕抱及弯环 。”“水见三弯 , 福寿安闲 , 屈曲来朝 , 荣华富绕 。”总之 , 对水流的要求是要“弯环绕抱” , 讲究“曲则有情” , 因为“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 。”(《阳宅撮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