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妙惟肖的彝族“跳菜”文化

1、惟妙惟肖的彝族“跳菜”文化彝族的跳菜其实是一种在云南的彝族民间一种非常独特的上菜形式与宴宾时的最高利益 。也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的结合 。大家或许对于这种跳菜文化不是特别的了解 。那么 , 大家对于这种跳菜文化是否感兴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了解一下彝族的跳菜文化吧!
彝族跳菜的简介
彝族跳菜,就是舞之上菜,是无量山、哀牢山一带彝族民间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节 。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 , 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 。三声大锣拉开“跳菜”序幕:大锣、芦笙、三弦、闷笛、树叶等民乐齐奏;姑娘小伙“呜哇哩——噻噻”的高腔吆喝声与纯真优美的民乐声,汇成一曲高品位的民间交响乐而令宾朋好友欲仙欲醉……
彝族跳菜的内容
彝族跳菜是一种彝族的独特的风俗习惯,是一种最高的礼仪,跳菜“领舞引导众”跳菜“高手登场亮相 。他们供揖拜诸位厨师和乐师之后,”跳菜“宴正式开场 。”跳菜“者通常用黑漆溜金木盘,内装8碗(碟)菜,在神秘豪放的”呜—噻噻“的吆喝声中,只见顶着托盘的光头汉子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另一个头顶和双臂各撑一菜盘(共24碗)的汉子紧随其后入场 。他们合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 , 脸上作着滑稽风趣的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一前一后登场 。两位手舞毛巾的搭档,则怪态百出,形如彩蝶戏花般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为其保驾护航 。
一对托菜手即要上菜四桌 , 搭档把32碗菜摆成回宫八卦阵 , 每碗菜都象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规矩逐一落桌,丝豪不乱 。
一对托菜手刚退场,只见一位头顶托盘内装12碗菜 , 口中衔着两柄铜勺,勺上各置一碗菜,双臂各叠5碗菜的“空手叠塔”顶极高手合着鼓乐声上场 。那一起一落、摇来晃去的舞姿使众宾客为之捏一把汗 , 生怕盘翻菜洒而不敢出气 。只见表演者从容自如 , 重叠在他臂、口、头上的24碗菜却随着他的舞姿位置变换而稳稳当当,连一滴汤汁也不曾溅落出来 。表演者臂、肘、手、口、头功齐用,开张整合,缓急有序,让您在“天人合一”之中见美、见奇、见情,令人不能不为之惊叹叫绝 。
彝族跳菜是在云南南涧县比较盛行,南涧县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民族特色经济 , 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增长点来抓,全力打造南涧独有的彝族民间民俗――跳菜文化和跳菜经济 。
彝族跳菜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是彝族人用来表达喜怒哀乐的形体语言,并通过这种语言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彝族文化的特色所在 。
2、惟妙惟肖的高山族的托球舞文化的形式有很多,其中舞蹈就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高山族有许许多多的舞蹈 , 如杵舞、甩发舞等 。这些舞蹈都是来自高山族人生产、生活中,所以反映了高山族文化 。托球舞也是高山族的舞蹈,现在我们来了解下吧 。
台湾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丽的民族服饰,齐集在“日月潭”边 , 在银辉的月光下 , 男男女女 , 玩起“托球舞”的游戏 。
相传古代,大清溪边有对青年夫妇,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姐,靠捕鱼度日 。一天,太阳和月亮突然都不见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长,虫鸟哭泣 。大尖和水花决定要把太阳和月亮找回来 。他俩在白发老婆婆指点下,用金斧砍死了深潭中吞食太阳的公龙;又用金剪刀杀死了吞食月亮的母龙 。他们还拿了大棕榈树枝,把太阳和月亮托上天空 。为了征服恶龙,他们永远守在潭边,变成了大尖和水花两座大山 。这个大潭,人们就称它为“日月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