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是什么?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词作,这篇诗作是一组,一共分为三首,这三首诗是白居易在67岁时的回忆之作,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是对杭州的怀念,第三首是对苏州的向往,三首诗词互相补充,均展现江南的美景,暗含自己在江南的政绩,通过比喻、对比、对偶、反问四种修辞手法,细致的描绘了江南的优美风光,表达了白居易对祖国山河的赞颂与热爱,对时光易逝,生命慨然,美好事物可想不可即的淡淡忧伤 。下面,将从诗人创作背景、诗词修辞手法精析、诗词表达逻辑主题三个部分赏析 。
白居易《忆江南》创作背景白居易(772年)少年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年之久,对社会有着清醒的意识,怀有抱负的他十分上进,时常“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28岁的白乐天中进士,30进官场,37岁倡导新乐府运动,改革唐代诗风,取得优异成就 。43岁时逢两河藩镇叛乱,率先上书捕杀凶手,惨遭诬陷,后被一贬再贬,到偏僻的江西做个小官儿,这次贬谪让白居易转变了人生教则,他开始从早年的“兼济天下”转变为“独善其身”;50岁时遭朋党论陷害,又被贬到杭州、苏州做刺史,在苏杭为官时,白居易大兴水利,造福百姓,深得民心;55岁时被召回京做官,后半生的白居易时常与刘禹锡唱和,饮酒弹琴、作诗向禅,在67岁时,回忆自己的前半生,竟露出对苏杭的深刻思念,写下《忆江南》三首 。
白居易一生留下近3000首诗作,是唐代创作数量最多的诗人,也是继李白、杜甫之后最伟大的诗人,他曾将自己的作品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而《忆江南》属于第四类——杂律,这类诗词通俗浅显,清新明快,意味隽永,广为教化,被很多人吟唱不绝 。

忆江南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是什么?

文章插图
《忆江南》三首
《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词 。三首诗呈总分结构,第一首总写对江南的回忆,二三首分别写对杭州、苏州的回忆,作者白居易按照先后顺序,一一展开,看似独立成篇,实则又是一个整体,通篇读下来,便能深切地体会到,身在洛阳的诗人,回忆起十多年的往事,竟饱含着深深地眷恋 。词牌名《忆江南》原名是《望江南》,最初见于《教坊记》及敦煌曲子词,后又称作《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异名,而白居易改为《忆江南》,一个“忆”字点名作者对江南的忆恋之情 。
第一首:写景如画,画中有情,爱江南之情溢于言表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在这第一首词中,作者采用泛写的笔法,总体概括江南美景,全词简短五句,首句便奠定感情基调说“江南好”,这种好不是道听途说,而是亲身经历,故曰“风景旧曾谙”,来点明自己对江南的喜爱 。
第二句说“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采用对偶互文的笔法,描写了春天百花争奇斗艳,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将阳光的温润和鲜花的鲜艳放在一起,便给色彩添上了亮度;江河里的水是翠绿色的,和煦的阳光、微凉的春风照拂着江南,水波粼粼,格外闪烁,这里的阳光与江水本来不是同一色调,却交织在一起,是异色相称,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 。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是同色相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两者互为背景,红者更红,绿者更绿,方才有白居易笔下“红胜火”“绿如蓝”的视觉体验 。
尾句略显题眼中的“忆”来呼应首句的“旧曾谙”,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表达了身在北方的白居易,在看到北方的洛河并未像江南春水一般比碧绿,北方的鲜花还因春寒尚未开放,点滴之间流露出作者对南方苏杭的怀念——江南真的好啊!我能不怀念它吗?以反问的修辞结束第一首,却为后两首埋下铺垫,细细描写苏杭美景,来强化自己对江南美景的喜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