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那个时代在美国被成为“懦弱的五十年代”或者“寂静的五十年代” 。文章主人公霍尔顿是中产阶级的青少年中学生,是那个时代“垮掉的一代”的典型代表人物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录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生活的实质 。

如何评价《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

文章插图
霍尔顿是个苦闷彷徨的少年,他用消极糜烂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看不惯庸俗虚伪的世道,但却无力与强大的社会相抗衡 。他向往东方哲学,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 。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 。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 。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儿守望,要是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吧他们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 。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摘自原文22章节,这是生动、细致地指出现实中青年的苦闷、彷徨,指出人的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加重要 。
如何评价《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

文章插图
【如何评价《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故事情节时间跨度很小,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却很大 。异化是现代社会的重大问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现代哲学的重要概念 。在现代工业文明及后工业文明里,技术挤压着人的原始生活空间,提高了人的感官的自由系数,却降低了人的精神的自由系数 。
人迷失了自我,泯灭了自我,向着“非人”的异化状态沦落,而社会也向着物化的异化状态跌落 。异化问题的核心维度是价值的维度,人是目的、人是价值的尺度这样的古典哲学命题受到了挑战 。然而,道德作为考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尺,关系着人学目的论中终极价值的内部结构与内部机制,也应该成为异化问题的重要操作性维度 。
如何评价《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

文章插图
《麦田里的守望者》表现的社会是一个异化的社会,也是一个道德堕落的社会 。在这种社会范围内的整体性的堕落中,个体的堕落有可能在表层的堕落之下蕴含着深层的反堕落和道德的信息,有可能具有积极的内涵 。霍尔顿以其自身的堕落揭示和反抗着异化社会中道德的堕落 。在其堕落中可以窥见某种道德性,他所展示的是堕落行为里的道德,一种堕落的道德 。
如何评价《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

文章插图
艺术特色: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作者把重心放在对人物心理的深度剖析上,他以细腻而探析的笔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主人公霍尔顿的矛盾心态,描绘出霍尔顿复杂的精神病态 。国内外分析霍尔顿精神病态的文章很多 。
德国学者汉斯·彭纳特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着力剖析了霍尔顿的孤独 。他认为霍尔顿心中有两个世界:——个是由阿克莱、斯特拉德莱塔以及妓女孙妮等人所代表的丑陋世界 。另一个则是由弟弟艾里、妹妹菲比以及修女等人所代表的纯洁、美好世界 。霍尔顿因为发现后一种世界的日渐消失而感到孤独 。
国内评论家罗世平认为霍尔顿在纽约游荡的三天中企图消除他与同胞、社会之间的隔膜,试图达到一种超越自我中心的境地 。但事与愿违,霍尔顿所去之处似乎都有一种无形的墙将他与别人隔离开,使他始终只能在社会的围墙外游荡而不能与社会合为一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