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的七夕 关于七夕的古诗有哪些

导读:节日 , 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夕节源于古人对天象、数字、时间的崇拜,古人将天上的星辰看作是不同的神仙,女子在七姐诞祭祀她以祈求手艺精巧、姻缘美满,后来就慢慢形成了七夕节 。那么,古诗里的七夕你知道多少,关于七夕的古诗有哪些呢?和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
古诗里的七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 卧看牵牛织女星 。”当我们读到杜牧这优美的诗句,自然就想起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动人传说 。“迢迢牵牛星 ,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河西“织女”,河东“牛郎”,隔河泣思相望,全天下的喜鹊被感动 , 从四面八方赶来 , 搭成一道鹊桥让其相会 , 这个动人的时刻,正是七月初七的晚上,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七夕” 。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 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朝林杰的诗说出了七夕民间流行的穿针乞巧风俗 。对月穿针比巧 , 此俗是七夕节最早的乞巧方式 , 始于汉 , 流行于后世 。《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 人俱习之” 。因此 , 七夕又称乞巧节(也叫七巧节) 。七巧节女子“对月穿针”比巧 , 用的那针也是七个孔的,是特制的扁形七孔针,要把彩线飞快地穿过去,是有难度的 。所以,梁简文帝《七夕穿针》诗描写了此状:“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 。”诗说线没有穿准 , 怪月色昏暗 , 线头散开了,又怪夜风太大 , 简单的十个字 , 将宫女“对月穿针”的心理描写得细致入微 , 也能看出古时人们对七夕“穿七孔针”习俗的重视 。
“今日云輧渡鹊桥 , 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唐朝文学家权德舆的《七夕》,说出了七夕不仅穿针,还要“拜九霄” , 也就是拜织女星“巧神” 。再看明代毛铉的《幼女词》:“下床着新衣 , 初学小姑拜 。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 。”诗说诗人当时才6岁的小女儿,就穿上新衣服开始学着向巧神祭拜了,可见古人对拜织女习俗是很在意的 。在民间的崇拜里,织女是编织云彩的纺织女神,是情侣、妇童的保护神,人们把七夕看作七姐诞,凡间的妇女会在七夕向“巧神”乞巧,乞求智慧和巧艺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自己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更乞求姻缘巧配 。就这样 , 七夕拜七姐成为普遍的民间习俗 。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白居易的《七夕》 , 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七夕的况味 。织女星 , 自古就在人们的心思里交织着浓浓的情愫 。在福建、浙江等地区,把七月初七这天称为七星妈或七娘妈诞 , 有一首民谣唱得执著动情:“七月初七七娘生,七枝清香来拜请,七块碰粉七蕊花,七座灯科七只金,浥饭甜糜豆干酒 , 恭请七娘来吃酒 。”那一串“七”的歌谣 , 唱出了恭请七娘妈的急迫心情 。
说起七夕与“七”相连的祭拜习俗,广州一些地方的“迎仙七拜”更见心诚,从初六至初七,自三更至五更,一连两晚姑娘们穿戴应节服饰,焚香点烛 , 连拜七次 。山东鄄城、曹县、平原等地的“七姐会”,分别由七个要好的女伴组成,以包饺子的简单形式吃“卜巧饭”,其中把一枚铜钱、一根木针、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共同进餐,说是吃到铜钱的有福,吃到木针的手巧,吃到红枣的早婚 。浙江民间有七夕接露水的习俗,叫“七夕露” 。传说七夕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眼明手快 。由此可见 , 七夕习俗并不单纯是一种迷信活动,它反映出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各种习俗活动的共性都是追求美好生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