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沟通与相处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文( 二 )


听过一些课,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没有一次提问,这样严重缺乏师生双向交流的课堂,气氛沉闷,效果可想而知 。
当然课堂上的师生沟通与交流还能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无声地进行,如发现学生心不在焉时可以适时走到学生身边短暂停留……所以,每位教师都要在课堂上“走下神坛”,深入学生中间,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的过程 。
(二)、课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我们初中的老师面对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时期,有较强的逆反性 。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更需要交流与沟通 。如果缺少交流与沟通,他们难明白老师的一片苦心,甚至会误会老师的教育,而产生逆反心理,把心中的小疙瘩,郁积成大误会 。小则影响师生的感情,大则影响孩子的一生 。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具有闭锁性的特点,因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也许他们会因为老师而放弃学业,因为老师而讨厌学校,因为老师而讨厌人生,因此,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老师的教育,需要有效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
而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某个老师课下对学生说“一会来我办公室一趟”时,其他的学生都会幸灾乐祸地看着这位“倒霉的孩子”,这位被“请”的孩子也会心惊胆战,但也许这位老师只是想让学生帮个忙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只是因为师生之间缺少正常的沟通与交流,以至于学生形成交流即受批的刻板印象 。
【人与人的沟通与相处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文】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只教书不育人 。初中阶段,跟学生打交道最多的莫过于班主任,无论何时何地,班主任似乎成了学生的另一个父母,因为班主任要处理学生所有的日常事务 。而部分任课老师只负责上课,课堂之外,任课老师鲜有深入学生之中的,所以班主任又成了任课老师的“坚强后盾”,负责解决所有课堂上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琐事 。任课教师把教育跟教学分割开来,推卸了部分责任,出现问题交给班主任、家长 。让师生的课下交流与沟通成为空谈,殊不知学生最反感告状的老师 。生活中随处可见,步入社会几十年的学生对于自己的班主任记忆犹新,班主任仍是师生聚会座上宾,而少有人记得任课教师,这与昔日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程度不无关系 。
《礼记》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就是强调作为教师,所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专业上的知识,更要有优良的品德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古今中外,都把育人作为教师的职责,如果老师仅仅只教书,或许正如很多社会上不明事理的人所说——“换做是我,我也会教” 。——仅仅是 “教” 。不育人的老师,也不会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要务,从而也不会在课下关心学生,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师生交流与沟通 。记得上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有些学生评价自己的老师为“不高兴老师”,这个称呼出自儿童文学作品《没头脑和不高兴》 。私下问学生,学生答曰:老师平时不怎么搭理我们,我们有了错误就大声训斥 。这个事情反映了部分老师缺少日常的交流与沟通,只有在学生出现严重、明显问题的生活才会给学生来一次暴风骤雨的思想洗礼 。许多任课教师在课堂结束之后,不愿在教室驻足;课外宁愿多看一会手机,也不愿抬起头与学生真诚交流 。
师生之间的课外交流到底有什么用?讲一个真实的事例 。曾经教过一位徐姓学生,此生平日沉默寡言,不说话,不惹事,除了成绩,完全是所有老师眼中的“乖孩子”,所以所有任课的老师包括班主任都有一个共识,乖孩子无需额外关注,当然也包括当时身为语文老师的我也这样理所当然地认为 。直至八年级下期的一次习作中,该生一段话深深触动了我:“从小学到中学,所有教过我的老师都没有跟我说过几句话 。我多么希望老师能找我谈一次话,哪怕是喊我出去批评我一顿也好……” 。我在想,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都需要关注,受到关注并不一定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是为了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