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运风水 五气六运与风水( 二 )


所以我们学会了这些 , 就感觉张仲景用六经辨证这整套体系就全盘活了 。六经对应的就是六气 。我们看王冰的《玄珠》里五脏对应的药材、方剂 , 五脏对应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勾陈、螣蛇这些汤 。所以这就解释了《伤寒论》的千古之谜 , 为什么有真武汤、白虎汤、青龙汤、朱雀汤、勾陈汤 。(今日头条)这些内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都没有 , 在道家的一些书籍里就会查到它的源头 , 这里因为我们是主讲《黄帝内经》 , 今天刚刚讲到就是《金匮真言论》这一部分 , 不用详细展开 , 以后专门有机会跟大家报告这一部分学问 。这部分学问需要补充的基础知识非常多 , 阴阳五行 , 《河图》《洛书》《周易》八卦这些方法论都得需要让大家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

实际上恰恰现在人这些基础东西都不懂了 , 没人跟你讲 , 所以 , 翻开《黄帝内经》或者是翻开中国古代医家的这些著作 , 你就一头雾水 , 根本看不懂 。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写这些书的人默认为已经不用讲了 , 这些都是基础知识 。就像小学课本没学好 , 学什么大学课本 。(今日头条)所以说古人的书 , 大多数都是写的一些大学水平甚至是研究生、博士生水平的文章、一些研究论文 。对现在的这些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来看 , 一头雾水 。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看不懂古代医家的一些医案 , 尤其是像许叔微、王肯堂这些人 , 他们的有些医案当然就看不明白 , 为什么呢?因为里边涉及到一些五运六气的学问 , 他都是用隐喻来说明 , 所以大家就看不明白 。
为什么《伤寒论》太阳病篇占一半内容 , 像厥阴病篇、少阴病篇、阳明病篇的篇幅都很少 , 原因是什么?这与大司天有关系 。大司天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 , 涉及到中医各家学说的学问 , 中医学的各家学说有一种认识 , 是认为不同时代的大司天六十年一循环都不一样 。所以导致各家学说是不同的 。
不同的医家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下 , 用药习惯会不一样 。东汉时代 , 张仲景有太阳病篇 , 先用麻黄、桂枝来治 。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代是太阳寒水司天 。这有专门的学者做了考证 , 孙思邈的时代大司天是阳明燥金 。再往后 , 像刘完素 , “金元四大家”的时代 , 他早期是少阴君火 。到了李东垣那个时代 , 正好恰逢太阴司土大司天等等 。(今日头条)一直到了明清时代温病学派的崛起 , 都与大司天六十年一循环的变化有关系 。在这里 , 我不能说这种学说完全正确 , 但也是一种参考 , 一直影响到近代 。近现代的一些医家的用药习惯 , 我们都会找到蛛丝马迹 , 而这些内容 , 恰恰就是很多的中医、中医爱好者或者中医学者 , 确实没能明白的地方 。
所以就认为这些古人都是自相矛盾的 , 金元四大家都是互相矛盾的 , 都是不对的 , 攻下派就看着补土派不好 , 补土派就看着寒凉派不好 , 寒凉派看着温阳补肾派不好 , 大家伙互相都攻击 。其实不是 。在古人的意识形态里 , 他们很少有这种思维模式 , 这都是后人没有学明白 , 就是觉得他们是矛盾的 , 其实根本就不矛盾 。像我们知道的郑钦安 , 现在火神派的鼻祖 。(今日头条)他写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这两本书 , 你要看原著的话 , 会发现郑钦安不仅擅长用附子 , 还擅长用黄柏、黄连 , “三黄”都擅长用 。这些东西不是扶阳的 , 都是清火的 , 而且是清大火的 , 清实火的药 。很多人很偏激 , 学了扶阳的理论 , 就不用那些清火的药了 , 学了刘完素的学问 , 就不用扶阳的药 , 这都不对 。实际上就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他的中药材、方剂辨证论治 , 这才是正法 。这也是《黄帝内经》一直强调的 , 叫做“阴平阳秘 , 精神乃治”就是讲的这个理 , 意思是要阴阳中和 。(未完待续)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