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下脘的作用与好处

下脘穴属任脉腧穴,又是任脉与脾经的交会穴,下即下部,脘,胃脘,因穴在胃脘下部而得名,下面来看看下脘的准确位置在哪里 。具体的作用与好处又是什么 。
下脘的准确位置图
科学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 , 脐中上2寸的位置 。
快速取穴法:
【下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下脘的作用与好处】1.仰卧位,在上腹部,将神阙与胸剑结合点连线进行4等分,在连线的下1/4与3/4交点处 , 按压有酸胀感 。
2.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 , 从肚脐向上量2寸处,按压有酸胀感 。
下脘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浅层主要布有第9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 。深层有第9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
下脘的作用与好处
下脘为任脉经穴,足太阴脾经与任脉之交会穴,穴正当胃之下口处,故名下脘,本穴具有和肠胃,助运化,行气滞,消食积,化痰的作用,用于治疗胃疼,消化不良,脘腹胀满 , 呕吐,肠鸣,痢疾,腹痛肠鸣 。
下脘穴刺灸操作手法
操作取穴: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
进针深度:针0.5-1.0寸 , 留20分钟 , 艾炷灸7-9壮,或温和灸15-20分钟 。
功能:和胃健脾,消积化滞 。
主治:腹痛肠鸣,食物不化,呕吐反胃 。
下脘应用配伍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消食导滞化积,如配梁门,中脘 , 天枢,足三里,治疗食滞胃肠之腹痛,腹胀,胃痛,泄泻 , 便秘;配璇玑,梁门 , 腹结,足三里 , 治疗食不化,伤食呕吐 。
2.配天枢,水分,神阙 , 阴陵泉,针刺补法,灸神阙,水分,温阳散寒,和中止痛,治疗寒邪客胃之腹痛,腹胀,腹内痞块,呕吐,泄泻等 。
3.配天枢 , 阴陵泉,足三里,针刺泻法,清利湿热 , 治疗胃肠湿热之泄泻,便秘,痢疾等 。
4.配气海,足三里 , 三阴交,太冲,针刺泻法,疏肝理气 , 和胃止痛,治疗木郁乘土之胃痛 , 腹痛,泄泻等 。
5.配中脘,天枢,脾俞 , 关元,足三里,陷谷 , 针刺补法,灸中脘,关元,温阳和中,治疗脾胃阳虚之腹痛,泄泻,肠鸣,反胃等 。
6.配脾俞,胃俞,足三里,四缝,针刺补泻兼施,健脾消积,治疗脾胃虚弱,积滞内停之消化不良 , 疳积等 。
7.配脾俞,肾俞 , 水分,气海,阴陵泉 , 太溪,针刺补泻兼施,灸水分,气海,温补脾肾,利水祛湿,治疗脾肾阳虚之浮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