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源

1、端午节的来源1、源于纪念屈原 ,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 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 , 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 心如刀割 , 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
2、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 ,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 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 , 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
3、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 , 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2、端午节的诗句古诗五月五日午 , 赠我一枝艾 。——文天祥《端午即事》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杜甫《端午日赐衣》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碧艾香蒲处处忙 。——舒頔《小重山·端午》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赵蕃《端午三首》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
菖蒲酒美清尊共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褚朝阳《五丝》
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范成大《鹧鸪天》
3、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内容1、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 , 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 。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
2、各种端午节传统民俗活动
(1)扒龙舟: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 , 乃遗俗也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 。龙舟最初是用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
(2)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 。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 。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 , 以禳毒气 。”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灸穴,又可驱虫 。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 , 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 。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 , 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