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宫阙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天上宫阙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文章插图

作者:水云初静


中国的月亮不比外国的圆,但是中国的月亮比外国的美 。
千百年来,中国人总是对挂在天边的那一轮明月情有独钟 。
古往今来,写明月最多,写的最好的人,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轼 。
然而,写中秋之月最著名的,肯定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开篇的小序,苏轼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和缘由,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农历丙辰年中秋佳节 。
根据我们现代人的思维,这首词写的如此缠绵深情,肯定是为怀念一位红粉佳人所作,但苏轼点名“兼怀子由”,众所周知,子由乃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
古人怀念兄弟的诗词作品有很多,比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白居易的“遥闻旅宿梦兄弟,应为邮亭名棣华”......


但是像苏轼这样想念兄弟,以致于分不清天上人间的是绝无仅有的 。


天上宫阙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文章插图



我们都知道苏家三父子都是著名的文学家,都位列“唐宋八大家”,苏轼和苏辙两兄弟更是才华相当,兄弟情深 。
苏轼比苏辙大两岁,兄弟两人从小一块儿生活,一块儿学习,长大后又一起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且双双高中,直到两人步入仕途之前,从来没有分开过 。
真是堪称“兄弟版”的青梅竹马,比翼双飞!
这一次,苏轼因为和当政的“变法派”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主动上书朝廷请求外放到山东密州做官,就是因为苏辙当时在齐州任职 。
可是,根据当时宋朝的法规,官员之间没有朝廷的允许,不能私自见面 。
所以,即使齐州,密州同属山东境地,相隔仅有几百里之遥,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还是长达七年未能见面 。
这一年,也是苏轼在密州任职的最后一年,期满之后,他不知道下一次将被派往哪里,那时候,可能兄弟两人就更难见面了 。
在这个本该阖家团圆的中秋之夜,苏轼的身边虽然有许多的朋友,聚在一起,举杯畅饮,欢度佳节,也因此,他各更加思念家人,尤其是弟弟苏辙 。
朋友们喝酒喝到天亮,苏轼也喝得大醉了,看着天上格外皎洁圆满的明月,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从屈原的《天问》开始,古人似乎总爱像大自然中的事物,提出这种玄妙的,绝尘的,甚至是无解的大问题 。


李白就有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天上宫阙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文章插图

苏轼的这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既是和李白问的是同一个问题,也是化用了李白的这句诗 。
不过,李白问的比较平静,比较舒缓,苏轼问的更加迫切,也更加关注 。
因为李白只是喝酒时,无意中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月亮,故萌生“一问”;而苏轼是想飞到天上去,去月亮上的嫦娥的广寒宫里看一看,因此,他急于知道答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