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面临选择不知道如何选择 面临选择时怎么做决定



如果面临选择不知道如何选择 面临选择时怎么做决定

文章插图
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要,真的吗?现实并非这样 。
商品过剩时代,电商平台更加凸显为消费者在“特定场景”下提供“特定商品”的特征,甚至每条KOL产出的内容都打上博主“自我审美观念”和“处世哲学”的标签,这让人无时无刻都面临“选择” 。
比如:
生活中,闹钟响后直接起床还是再睡会儿?发个朋友圈到底要选择哪张配图?购买手机,选择Android还是IOS系统?
工作中,选择“有发展”的初创公司还是做大厂稳定“螺丝钉”?某个项目预算不多,做还是不做?领导决定的事我有更好方案提还是不提?
1973年,普林顿大学哲学教授瓦尔特考夫曼,首次将决策时的恐惧称为“选择恐惧症” 。
通常形容一个人做某事、购买某商品犹豫不决,下不定决心的状态,好像脑袋中有“两个思想”在打架,属于心理亚健康 。
很不巧,我也站在该队列中,每次面临A/B两种情况脑子会瞬间“熵增”,值得欣慰在于“我并不是孤独的”,身边有很多人和我一样 。
许多人总喜欢在细枝末节小事上折磨自己,正是“做某事一开始就要更好”的思维方式,才造成陷入一个不敢开始的尴尬境地;到底该如何摆脱这种情况?有必要认识下背后产生的主要因素 。
选择恐惧,在英文中对应词汇为(Decidophobia) 。
由决策和(decide)与恐惧(phobia)两个词汇组成,尽管在网络中有无数关于选择的案例,但大多数不过是人们借此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
事实上,临床并没有这种心理疾病 。
现有资料中,也没有人因为难以做出选择而焦虑到生病的阶段,虽然有少数群体存在,通常是人格特质造成的;这种特质我们一般称为“优柔寡断”。
心理学中与“选择恐惧”相似概念是“决策困难”(indecision),主要形容在某个领域中所面临的决策,如同职业选择、交友或职业偏好 。
由于无法果断选择出更偏好的产品、职业使推进变得困难,严重者耽误发展或不能享受优质产品带来的服务 。
然而,选择恐惧真的存在吗?
心理学家谢娜·艾扬格(Sheena Iyengar)曾做过一个经典实验,Ta把分别准备好的6种与24种口味果酱放在桌子上,来购物的人能够免费试吃,以统计最后是否真花钱购买 。
结果,不论哪一种选择人们只会品尝其中一两种 。
此外数量会影响购买意愿,少量时有30%的人购买其中2-3种果酱,但多量存在时,却几乎无人愿意购买 。
这件事情说明什么呢?
当过多选择存在,我们没法考虑所有,甚至造成甘愿放弃的可能;后来一些研究员也认为,即便选出一种1-2种,人们也会“不满意”甚至造成“后悔”的可能 。
其实造成的主要因素存在两个方面:1)选择情景特点,2)选择者本人特点
前者上面,假设商家提供选项过多并彼此之间高度同质化,并且都没有绝对优势情况下人就会十分纠结 。
反之,若每种选项只有几个有限属性需要考虑,或者各选项之间“优劣分明”,某个选项大于剩下全部,那即便数量再多也不会带来困扰 。
比如:
我用了近5年的Macbook准备换新,结果看到新款从Air到Pro,从M1、M1Pr、M2不同芯片,社交媒体平台各种博主的建议眼花缭乱,导致最后我决定放弃,认为旧产品还能再战两年 。
据此,选择是否让人纠结,不在数量多少而是我需要处理多少信息 。
面对处理器、屏幕显示分辨率、内存、价格,当需要处理的信息大于个人信息加工能力时,即出现信息超载,(Eppler & Mengis, 2004)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