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为什么吃元宵

1、正月十五为什么吃元宵1、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 , 最早见于唐五代 。那时,“元宵”这种食品叫“面茧”或“圆不落角”,用糯米做皮,中间夹糖馅,到了宋朝,称其为“浮元子”,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后来,由于是在元宵节吃的特定食品,因此,北方人称之为“元宵” , 南方则称“汤圆” 。
2、不论是北方的“滚”元宵,还是南方的“包”汤圆 , 皆取团圆之意,又逢十五月圆之夜 , 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 。
2、过年吃元宵的寓意是什么过年吃元宵的寓意是团团圆圆 。春节是一家人团圆的传统节日,平时奔波在外的游子在这一天都得回家,一家人坐桌子前吃顿饭,称之为“团圆饭” 。元宵也因此而产生,它寄寓了人们渴望一家平安、团圆的美好愿望 。
“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
3、吃元宵起源于什么时候【正月十五为什么吃元宵】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 , 拥立刘恒为汉文帝 。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 ,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 。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 , 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 。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 , 煮、煎、蒸、炸皆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