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精之伞幻化搭配 赤精之伞搭配( 二 )


赤精之伞幻化搭配 赤精之伞搭配

文章插图

上山的路像一条麻绳,弯弯曲曲,细细溜溜,要想上山,手里得拿把短镢头,走一步,挖一个坑 。山很高,我总觉它堵着我的眼和胸,连喘口气都费劲儿,所以我总想往山上跑 。山顶却是开阔平坦的,难怪陕北人在山顶打腰鼓 。站在山顶看天,原来在沟底下看上去那么一小块的天,一下变得海一样辽阔 。一眼望去,一山峁连着一个山峁,一直到看不到的尽头,却能看到落山的太阳 。
赤精之伞幻化搭配 赤精之伞搭配

文章插图

老乡们上山去干活,那个感受却是不一样的 。你问他干什么去,他会说,"受苦去呀"!祖祖辈辈,老乡们就这样靠"受苦"种田,想喂饱肚子,却做不到 。黄土高坡上土地广阔,但干旱少雨,完全靠天吃饭 。俗话说:"种的一鞋壳壳,收的一帽壳壳" 。麦子种下去,盼着来年能收点麦面,包个饺子好过年,但十年九旱,这个愿望也常常落空 。
赤精之伞幻化搭配 赤精之伞搭配

文章插图

川道里的人生活要好些,无定河川里,土地平整,也能浇上水,收成就好些 。庄稼的种类也多,一道川里,各种在关中很少见到的庄稼,一块儿地里一个样儿 。川道里的那种柳树,很是特别 。它不像一般垂柳那样婆娑多姿,而是在粗壮的枝干上,向天上直戳戳地伸出枝桠,像伞一样撑起一大大的树冠 。老乡们把他叫故"砍头柳" 。在树木稀少的陕北,人们隔几年就要把长到手腕粗的树枝砍下来,用作材料,当做椽子,很是实用 。直到现在只要看到这种陕北柳,我都肃然起敬 。
赤精之伞幻化搭配 赤精之伞搭配

文章插图

我对陕北,对绥德,对宋家沟的印象是美好的 。这种印象既深刻又模糊,绵绵长长,一直在心中缠绕,在梦中浮现 。
后来长大成人了,再回绥德就没有那种新奇的感觉了 。其实现在的绥德更美了,更绿了,连陕北柳也越来越茂密了,高大了 。宋家沟的人已经不愁吃穿了,通了电,通了路,也有了网络,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老乡们说,"过去种地吃不上饭,现在不种地了,吃的是大米白面 。过去跑几十里路去看戏,现在坐在炕上就能看电视" 。这种变化,宋家沟人老几辈做梦也想不到 。
赤精之伞幻化搭配 赤精之伞搭配

文章插图

有一年,外地一个朋友对我说,她想要看黄土高坡,我说那容易,我陪你去 。我们一路沿着高速公路走,两边的山一直被绿油油的树木覆盖,直到延安 。朋友说,不好,我没看到黄土高坡 。是啊,这漫山遍野的绿,其实很像是在南方的某个山区行走,哪里有黄土高坡的样子!于是我们放弃高速公路,向安塞、志丹方向走国道 。但是,还是见不到那黄土漫天的黄土坡!好不容易看到几架山有些黄土高坡的样子,朋友赶快叫停车,要去拍照 。但还是摇摇头,表示不满意 。突然我心里一动,说我带你去宋家沟吧,那里肯定能看到黄土高坡 。朋友很高兴,可以真正走进黄土高原的腹地,一定会不虚此行 。
赤精之伞幻化搭配 赤精之伞搭配

文章插图

一路到了绥德,我却不知道怎么去宋家沟,问了好几次路,终于走进了无定河川道 。再往前走,该拐进沟里的时侯,我们又犯难了 。朋友叫停车,下去看见一个半大小子,问他,你知道宋家沟怎么走吗?他说,当然知道 。"我要到前面的村子去,可以带你们过去" 。我们很高兴,让这位小"绥德汉"上了我们的车 。很快我们顺利的来到一个刻着"崔家峁"字样的石碑前,他用手一指,"从这里拐进去就是" 。我们问,车能进去吗?他说,没问题 。果然,我们沿着一条平整的水泥路,一直开进村里 。我从模模糊糊的记忆中搜寻,竟然找到了我家硷畔下 。我认得窑洞门前的那棵枣树,只是窑洞已经显出了年久失修的模样 。大门关着,没有人,我也不知道现在什么人住在这里,就没有进去 。可惜的是,即就是在这里,那黄土高坡的阵势也基本没有了 。满沟都是枣树,枣落得满地都是,红灿灿的,一片一片的,煞是好看 。沟里头很少看见人,我凭着模糊的记忆,竟然摸到一个亲戚家 。家里只有两个老人,我要叫他们二大爷、二大妈 。二大爷80多岁了,依然硬朗,黑红的脸庞,挺直的鼻梁,朋友叫他老"绥德汉",二大妈也挺健康,80多岁了,脸上仍然红是红白是白,浑身收拾得利利落落,让人看着舒服 。朋友说,老人家是不是"米脂的婆姨"啊?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