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 , “轨道礁”仍是目前最有商业化可能的空间站方案 。

文章图片
图15/27
空间站 , 也是“空间战”
私人空间站的竞争持续在加剧 。
就在上月 , 就有旅行者太空公司(Voyager Space)、纳米拉克公司(Nanoracks)、洛克希德-马丁三家公司表示 , 他们将合作创建“有史以来第一个自由飞行的商业空间站”——Starlab 。
比起蓝色起源的“轨道礁” , 它的体积只有 340 立方米 , 比现在的国际空间站也小得多 , 可以容纳 4 人 , 计划于 2027 年开始运营 。

文章图片
图16/27
开展太空商业 , 是人类进入太空生活的第一步 。
而空间站是太空商业的极佳载体 , 也会带动周边产业的快速发展 。
早在 1869 年 , 《大西洋月刊》就撰写了一则关于“用砖搭建的月球”的文章 , 提出了空间站的概念 , 后来多个科学家也提出了空间站的构想 。
但空间站的发展可以说是在幻想中沸腾 , 又在技术上消沉 。

文章图片
图17/27
1951 年 , 沃纳·冯·布劳恩在矿工周刊中刊登了他带有环状结构的空间站设计
100 年过去了 。
直到阿波罗 11 号飞船在 1969 年抢先登陆月球 , 苏联在与美国登月的太空竞赛中落败 , 因此 , 苏联才转向了新的方向来展现他们的航天实力——空间站 。
1971 年 , 苏联的首个太空站“礼炮 1 号”成功发射升空 ,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个空间站 。
遗憾的是 , 3 名航天员 10 月 11 日返回地球时 , 由于返回舱上平衡阀异常打开 , 造成返回舱失压 , 成员全部死亡 。

文章图片
图18/27
而后美国在 1973 年发射了天空实验室号空间站 , 并在空间站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医药、地质、天文等方面的科学实验 。

文章图片
图19/27
图片来自:NASA
苏联在 1986 年也跟了上来 , 发射了和平号空间站的核心舱 , 接着持续发射不同模块在太空组装 , 1996 年建成了和平号空间站 , 一直工作到 2001 年 。

文章图片
图20/27
最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太空站 , 还是现在仍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 。
它在 1998 年 11 月发射第一个模块“曙光号功能货舱”升空 , 接着国家分工建造、联合运用 , 对它进行扩充和完善 , 国际空间站也成了国际合作进行太空开发的标志 , 由 16 个国家共同建造、运行和使用 。
2010 年 , 国际空间站正式转入实用阶段 , 它是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 , 也是一个具有现代化科研设备 , 可进行大规模多学科研究的空间实验室 。

文章图片
图21/27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但是 , 国际空间站的寿命也将尽 , 预计将于 2028 年至 2030 年退役 。
这些航天航空机构百年来的的研究和探索 , 也为当下太空商业化打下了足够的技术基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