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科能源:P转N型节点已至,光伏革命大幕拉开

效率、良率、成本 , N型电池提效降本空间更大的优势体现;近期原材料飞涨更会加速向N型转型 , P型产线转向N型电池的关键时点已经到来 。
为什么要做N型?
首先 , 为什么要做N型 , 组件演变发展的趋势 , 简而言之无非是功率的爬升 , 追根溯源还是与电池片的效率直接挂钩 。 目前来讲 , 晶科的单晶PERC电池23.38%的转换效率已经逐渐逼近其本身的效率极限(24.5%) , 在此基础上再做功率大突破只能从电池片尺寸和组件版型下手 , 这无疑会给运维成本 , 支架逆变器匹配性带来巨大的压力 。 而N型TOPCon电池 , 效率极限远高于PERC电池(28.2%~28.7%) 。 N型电池除了具有转换效率高、还具有双面率高、温度系数低、无光衰、弱光效应好、载流子寿命更长等优点 。 从长期来看具有绝对的性价比优势 。 可以说 , N型技术的兴起是未来必然的趋势 。
目前 , N型电池技术主要有TOPCon , HJT以及IBC三类 。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出席近日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期间 , 在“下一代领先光伏技术如何促进一带一路能源转型”的议题中 , 就效率、成本及工艺等多个角度对这三种工艺做个对比:
1)从效率角度看 , TOPCon电池的极限理论效率达到28.7% , 高于HJT的27.5%和PERC的24.5% 。 而从目前量产效率看 , 晶科最新的TOPCon世界纪录效率达到25.4% , 批量产线效率超过24% , 即使这样距极限效率仍有一定差距 , 效率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2)从工艺角度看 , TOPCon与HJT实现功率提升的方式都是通过钝化 , 不过前者通过隧穿氧化层 , HJT通过沉积非晶硅薄膜方式 。 TOPCon需要在PERC产线上增加扩散、刻蚀及沉积设备改造 , 成本增加幅度小;而HJT电池工艺最简单、步骤最少(核心工艺4到7步) , 但基本全部替换掉PERC产线 ,
3)从成本角度看 , 工艺的不同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2.4~4亿元/GW的设备成本提升 。 银浆消耗量的差距 , 基于目前的数据来看 , HJT电池的银浆消耗量是TOPCon的两倍左右 , 且这个倍率在短期内不会被拉平 。 工艺的差别 , 从而导致两者商业化成本的差值(约0.3¥/W) , 随着银浆成本上涨 , 可能0.3元人民币/瓦的差值还不止 。
关键时点已经到来
钱晶认为P型产线转向N型电池的关键时点已经到来 。 N型电池提效降本空间更大的优势便体现出来 , 近期的原材料飞涨更会加速向N型转型 。 其中TOPCon是最具性价比的路线 , 电池转换效率极限较高 , 设备成本低 , 量产提速空间更大 。
而对于新兴资本和新进入者更偏向投资HJT , 钱晶认为这是伪命题的理论 , 难道光伏是那么没有制造经验和工艺门槛的吗 , 难道新设备拉近车间就能生产出好产品的吗?没有累积经验的新资本、新玩家是需要更长时间和更曲折学习曲线才能实现理论上的优势 , 而那个时候TOPCon的优势又何至于今天已经达到的水平 。
TOPCon电池技术 , 即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技术 。 由于PERC电池金属电极仍与硅衬底直接接触 , 金属与半导体的接触界面由于功函数失配会产生能带弯曲 , 并产生大量的少子复合中心 , 对太阳电池的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 因此 , 有学者提出电池设计方案中用薄膜将金属与硅衬底隔离的方案减少少子复合 , 在电池背面制备一层超薄氧化硅 , 然后再沉积一层掺杂硅薄层 , 二者共同形成了钝化接触结构 。 超薄氧化层可以使多子电子隧穿进入多晶硅层同时阻挡少子空穴复合 , 进而电子在多晶硅层横向传输被金属收集 , 极大地降低金属接触复合电流 , 提升了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 , 从而提升电池转化效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