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潮下,宁德时代们的三重焦虑( 三 )


锂电池生产涉及到的所有上游供应品类在未来几年都将处在供应紧张之中 , 这比价格上涨更让电池企业焦虑 。 至于依靠电池回收缓解供应紧张局面 , 在市场高速增长阶段完全不可能 。
BloombergNEF(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 , 2025年中国市场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将超过500GWh , 2030年将达到1000GWh , 仅对应的负极材料需求就高达65万吨和130万吨 , 而2025年中国电池回收规模预计为7万吨 。
根本原因 , 还是市场增速超出了此前最乐观的预期 。 同时叠加疫情影响 , 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供需错配 , 导致供不应求 。 考虑到未来十年市场都会保持高速增长 , 上游材料的产能建设周期多为2年-3年 , 再计算产能爬坡时间 , 即便最乐观的判断 , 关键材料的供应紧张2023年之前很难缓解 , 2025年之前锂电池材料供应都将持续偏紧 。
在关键材料中 , 目前供应相对稳定的是负极材料 , 但在这一领域 , 存在着另一个困扰着电池厂商的大问题——碳排放 。 因为碳排放问题 , 负极材料扩产乏力 , 大概率也将出现供应紧张局面 。
减碳 , 电池企业两头受压
电气化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 , 而动力电池是电气化的重要基础设施 , 因此动力电池的碳排放水平一直备受关注 , 但是在这方面 , 现有的动力电池表现并不理想 。
根据欧洲运输与环境联合会统计的数据 , 目前在欧洲生产的动力电池的碳排放约为61-106 kg CO2/KWh 。 其中波动较大的是电池的生产组装环节 , 根据组装工厂所在地区的电网碳强度 , 电池组装的碳排放在2-47 kg CO2/KWh , 上游原材料(采矿、精炼)因为要靠近矿产资源产地 , 碳排放水平比较稳定 , 约为59 kg CO2/KWh 。
中国产动力电池生产的碳排放缺乏权威统计数据 , 不过根据生产流程可以粗略估算 。 在上游原材料方面与欧洲情况类似 , 因锂矿等主材主要依赖进口 。 而在组装环节上 , 国内动力电池现有的生产中心主要集中在福建、江苏、广东、四川、江西、安徽、河南、青海几个省份 。
在电力结构上 , 青海、福建、广东、四川的电力比较清洁 , 火力发电占比较低 , 最低的青海、四川不到20% , 稍高的广东、福建是50%-60% 。 江西、安徽、河南发电量中 , 火力发电占比均接近90% , 电网碳强度较高 。 作为参照 , 火力发电占比约50%的广东 , 电网碳排放强度约为370 g CO2/KWh , 而德国的数据约为300 g CO2/KWh 。 综合考虑 , 中国动力电池生产的碳排放下限应与欧洲的上限相近 , 而上限则超出欧洲上限50%左右 。
按照这样的碳排放水平 , 2021年全年国内电池装机容量超100GWh , 所对应的碳排放量超过1000万吨 , 而2025年500GWh装机量对应的数字将达到0.5亿吨 。 再考虑中国还大量出口动力电池 , 产能占全球的70% , 以BloombergNEF预计的2025年全球1250GWh动力电池的数据计算 , 中国的电池生产碳排放将达到0.88亿吨 。
电池本来是碳中和的重要基础设施 , 如果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 碳排放水平也不断放大的话 , 全行业将遭遇严重质疑 , 其实当前这种质疑声已经不少 。 为了真正从源头管理动力电池的碳排放 , 部分政府已经开始对动力电池碳排放加以追踪与限制 。
欧盟在2021年1月26日向世贸组织通报了《关于电池和废电池的法规提案》 , 2022年1月1日开始执行 。 新规对2KWh容量以上的电池提出了碳足迹、再生原材料、电化学性能和耐久性、可拆卸和可替换性、二维码标签和CE标签、电池管理系统、电池护照、安全性等要求 , 并对运营商的尽职调查和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提出新要求 。 从2024年7月1日开始 , 只有建立完整碳足迹的动力电池产品才能在欧盟市场投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