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快快长大 我想长大我要长大可是什么叫做长大( 三 )


2020年初,徐超留下妻子看店,出门找工作去了 。他刚开始跑快递,开着面包车在城市和小镇之间的配送站来回送货,基本工资能拿5000元,还有一些提成;后来,他到隔壁乡镇找了一份广告相关的工作,这是他的老本行,月薪将近1万元 。他用工资勉强维系咖啡店存续 。2020年5月,游客变多了,店里生意慢慢好起来了,徐超被妻子叫回店里,再没回去上班——他还是舍不得自己的店 。
静下来后,徐超算明白了一笔账:小镇总共不到10万人,就算把每个人的生意挨个、轮着做一遍,也支撑不了多久,很多还是老人家,或是手上没几个零花钱的小孩,真正有消费能力的可能不足5万人 。
到哪里找顾客?
单做小镇的生意,咖啡店“活”不下去 。“客人不来,我们就去找客人 。”徐超说 。
小镇书店的老板陈松,也开始明白这个道理 。为什么小镇书店稀缺?恰恰说明单靠镇上居民的买书消费,支撑不了一家书店的长期运营 。陈松的想法是,书店得跟文旅结合 。
他现在开书店的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是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的出生地 。陈松去年选址时,一条仿古老街“柳西半街”正在开发,商铺正招商,开发商的规划图上,留了一家书店的位置,不过开发商和大城市几家有名气、成规模的书店接触下来,因为种种原因没谈妥 。陈松拿着几页幻灯片去谈,来来回回沟通好多次,把合作方案确定下来 。
去年11月15日,柳西半街正式迎客,陈松的书店同日开门,游客满门 。这半年,书店的运营状况超出陈松预期 。小镇旅游的配套设施在逐步开发,张謇纪念馆和周边地区自带流量,餐饮、民宿等业态比较完整,到小镇游玩的人,会走进书店看看 。
小镇咖啡店这一头,有人邀请徐超到杭州参加咖啡市集的外场活动,跟同行交流切磋后,徐超回到小镇,把店里产品种类砍掉了80%,留下的只有咖啡、苏打饮料和蛋糕,他下决心,回归起点,做一家真正的咖啡店 。
他借了钱,把店里的国产单头咖啡机,升级成一台8万元的二手双头咖啡机;他又花4万元买了烘焙机,从咖啡豆的烘焙开始研究,把不同产区的拼在一起,由生到熟,闻每个阶段的每种味道;小镇资源局限,一些新鲜生豆的供应商不高兴为了这一单小生意单独跑一趟;他到处探店,和更多同行交流;在网上跟着视频不断练习 。半年过后,徐超琢磨出店里招牌的“1号豆” 。他认为,咖啡店有了核心竞争力 。
为了生存,徐超把“家当”塞进后备厢,跑去参加各种市集,他逐渐有了些底气 。徐超学会了准备特调饮料,比如在樱花市集上卖“樱花拿铁”,在南京的玄武湖咖啡节他研发了一款“天空之城”,广受好评,甚至还有客人为了他的咖啡而跑到古镇来 。
徐超的网店也上线了,卖咖啡豆和挂耳咖啡,他做过2021年的盘点:最远的订单来自新疆,咖啡豆在路上颠簸了10天才送到;最贵的订单来自湖州,客人下单把店里的单品豆每样来一包;复购次数最多的是一位广东客户,购买36次,平均每个月1.5次 。
拿什么留住人?
小镇上,“妥协”依旧在上演 。很多小镇居民从未接触过手冲咖啡,没喝过不加糖的咖啡,点单的时候,他们会要求在手冲咖啡里加一点奶,在美式咖啡里加一点糖,再要一把勺子,搅拌一下 。路过咖啡店的人对烘焙豆子的情况很好奇,他们没见过新鲜咖啡豆,又觉得和炒茶叶相似,问烘豆机能不能炒花生,能不能做爆米花 。
也有意外之喜 。多数时候,徐超从快递车上卸货,在街上喊一句,就有人过去帮忙 。遛弯的爷爷奶奶路过,又把头从窗户探进来,说咖啡闻起来是真的香啊,徐超会把咖啡渣分给他们,回家当花肥 。店铺升级后,他的咖啡定价对标杭州市区,偶尔会有觉得贵的客人,不过一听说一台咖啡机将近10万元,便不说什么了 。种种迹象表明,小镇居民开始接受咖啡,咖啡店慢慢开始盈利,本地消费能占到40%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