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快快长大 我想长大我要长大可是什么叫做长大


在大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很多人都曾动过念头,回家乡那个“小地方”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 。
不过,最终真正这么做的人是极少数,毕竟要犹豫的事情太多 。在想象中,小镇生活悠闲自在,邻居间关系亲切、紧密,每条街道、每栋建筑都熟悉 。但把大城市里流行的商业形式带回小镇去,靠开店养活自己,真的可行吗?
我们在长三角找了4位回小镇开店的年轻人 。他们把手冲咖啡卖给爷爷奶奶,在海岛上找年轻人玩剧本杀,在建材市场旁的喧闹巷子里卖女孩子喜欢的首饰、发绳、袜子,还有一位,跑到乡下开书店,声称不卖教辅、畅销书和鸡汤文 。
他们讲述了关于勇气、妥协和追寻的故事 。随着时间流逝,小镇也发生了改变,回馈他们尝试的空间和机遇 。
为什么不开茶室?
“真是任性,这跟把30万元都丢了有啥区别?”30万元,是徐超在湖州市德清县新市古镇开一家咖啡店的价格 。2017年5月,咖啡店在镇上开门迎客以来,质疑声一刻未曾停过 。
镇上的老人常来“围观”,从窗口探头进来,毫无顾忌地问,我们这里的人都是喝茶的,咖啡有人喝吗?为什么不开一家茶室,或者豆浆店?徐超把开店经历发在社交平台上,年轻的网友们同样不理解,觉得这是“玩家”,不是正经做生意的商家;也有人不客气地下结论,文青创业,保证赔钱 。
虽然尖锐,如此评价不是全无道理 。新市古镇虽有水乡之美,但40余公里外,莫干山风景区风头更盛,古镇吸引不了太多游客 。当地大部分年轻人高中毕业后,到外地读书,几乎只有毕业以后选择考编制、当公务员的才会回来 。所以,在年轻人当中流行的东西,被理所当然地认为,小镇上没有市场 。
前人的经验也告诉徐超,小镇咖啡店生意难做 。他接手的店铺上下两层,由磨豆腐的老宅改造而成 。在他之前,店铺已经历过3任主人,上一家主营业务就是咖啡饮品 。小镇上没有一家经营成功的咖啡店,想喝咖啡的人只能到茶馆,或者奶茶店,买一杯冲泡好的速溶咖啡 。
很快,徐超便体会了个中艰辛 。他想招一个咖啡师到店里帮忙,不要求有经验,但最好年轻些 。条件放宽,门槛降低,还是招不到人 。徐超说服了一个经常到店里玩的朋友,好不容易才把“熟客”变成“店员” 。店员第一次给他奶奶做咖啡,奶奶尝了一口,脸上五官都挤到一块了:“这么苦,能卖得出去?”
不被看好的不止咖啡店 。在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陈松开了一家书店,不卖教辅 。筹备期间,身边没有人支持他的想法 。陈松是南通本地人,过去在无锡一家传统媒体工作,老婆孩子都在无锡,家里人觉得,在无锡、上海这样的城市上个班,不是挺好吗?“只有混不下去的才回老家 。”一说开书店,大家都问开在哪个学校旁边;打听清楚陈松开的书店位置不挨学校,不卖教辅,纷纷惋惜,劝他现在书店不好弄,办个辅导班教几个小孩更能挣钱 。
旁人眼中不入流的店,在开店的人眼中,却是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 。陈松喜欢纸质书,到一个城市,总要先逛书店 。如果自己能开一家书店,就能自主选书、自由创作,这样的想法像一颗种子,在心里埋了很久,逐渐长大 。但更多现实问题摆在面前 。陈松今年40岁,孩子刚上初中,妻子还在无锡,父母也要赡养,他不能“肆意妄为” 。
陈松的想法很明确,并且逻辑自洽:他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只能以相对可控的成本,切入书店市场 。市区不缺书店,竞争对手多,并且经营成本高,而小镇书店具备可行性 。他坚信在小镇开书店会有商业回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