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最早出现于哪里

1、采茶戏最早出现于哪里采茶戏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而赣南采茶戏的发源地在江西省安远县 。采茶戏主要是由九龙茶灯经过发展融合其当地民间的艺术特色而来,采茶戏在赣南,粤北和闽西一代非常流行,也曾传播到广西桂南 。采茶戏是在民间歌舞表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
采茶戏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采茶戏在其不断的发展中吸收以及借鉴了许多地方元素 。作为一种传统戏种,采茶戏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采茶戏在很多地方都很流行 , 有黄梅采茶戏,粤北采茶戏等 。但以江西采茶戏最为丰富,不仅剧种多而且十分普遍 。
江西采茶戏的形成时间大都在清朝中期到末年 。每逢谷雨季节,劳动者往往会唱着山歌上山采茶以鼓舞自己,而采茶时唱的山歌也叫采茶歌 。采茶歌与采茶灯二者相结合便有了采茶戏 。采茶戏表演欢快,且具有喜剧效果 , 往往受到人们的喜爱 。
有的人曾经说过 , 戏曲是在采茶的基础上发展的一门艺术 。采茶戏在风格上与花鼓戏十分相似,并且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着相互的影响,最初卖茶才是主业,戏曲则是为了卖茶而招揽顾客 。采茶戏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
2、不同地方的采茶戏的特点都有哪些采茶戏是主要流行语广东,广西,安徽,福建,湖北等省区的一种汉族戏曲 。因为每个地区流行的不同,也会习惯性的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 。如粤北采茶戏,黄梅采茶戏等等 。那么不同地方的采茶戏的特点都有哪些不同呢?让我们一起到戏曲大全看看吧!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 。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 , 融当地汉族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 。
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 。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 , 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 。伴奏均为汉族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 。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
音乐声腔: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丰富多彩,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色十分鲜明 。根据其调式、弦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四大类,简称为“三腔一调” 。“茶腔”是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声腔,它节奏活泼明快 , 旋律优美抒情,富有浓厚的田园山野风味 。
如享誉全国的“斑鸠调”,还有“牡丹调”、“打鞋底”、“上山调”等 。“灯腔”是采茶戏的重要声腔,它高亢浑厚,粗犷热烈,旋律跌宕起伏,张弛有致,戏曲味较浓 。加上唢呐和锣鼓的紧密配合,气氛炽热 , 情绪振奋,有如山区人民向上的精神风貌;“路腔”由适应路上行走时所唱曲牌而得名,它特有的轻松活泼、诙谐风趣 , 为采茶戏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提供了广阔天地 。
“杂调”娇柔甜美、玲珑华丽 , 在采茶戏音乐中虽不作主腔,但穿插使用,偶尔出现,点缀情趣,常能起到奇特的艺术效果 。在赣南采茶戏唱腔音乐中,不论是茶腔或灯腔 , 还是路腔和杂调,均广泛运用到衬词 。衬词编成顺口溜唱道:上山进坑打“哟喂”,出门赶路“哪嗬嗨”,做鞋绣花“哎嗨哟”,男女对花“扯当扯” 。可以说,凡是唱都离不开衬词,甚至还有“唱词不够衬词凑”的情况 。
伴奏乐器:
伴奏中的主奏乐器为“勾筒”(类似土制二胡) , 用正反弦顺腔伴奏,用客家方言和赣州官话念白和演唱,约有三百多个曲牌 。角色行旦主要是“二旦一丑”(解放以后以“三小”即掌上明珠地、小生、小丑为主),载歌载舞的表演开工,具有浑厚的生活和劳动气息,诙谐逗趣,极富浓郁的赣南乡土气息韵味,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是当地群众最喜听乐看的地方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