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中秋 我们的节日中秋节内容( 二 )


我国向有崇月的习俗,聊城大学文学院院长苗菁教授说,围绕着拜月、赏月习俗,至唐初便已形成了系列的节俗活动,中晚唐后更成为全社会的节日,即中秋节 。
最早提到“中秋节”的,是南宋吴白牧,他在《梦粱录》卷四中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 。”当然,赏月一般不是独赏,而是亲友、同伴一起,这就带有强烈的“团聚”色彩;赏月也不是一味地仰望明月,而是与美酒、音乐、诗词以至舞蹈伴随,也就有了更多的“抒情”意味 。
至宋代,中秋赏月风气达到高潮,富贵人家要赏月,贫穷人家就是典当家物也要换些酒来赏月 。这晚,商铺能开到五更,游人终夜络绎不绝 。元明后,受儒家文化和理学影响,中秋节习俗中赏月活动趋于减弱,拜月祈福、亲人团圆的意愿在加重,尤其是亲人团圆更成为了节日的重要内容 。明清两代直至今天,民间愈加重视中秋节家庭内部的团聚之礼,从中体验到亲人欢聚的天伦之乐、生活美满的幸福感 。
中秋之夜,人们都会在皎洁的月光下美美地品尝月饼,而月饼寓意团圆,是从明朝开始的 。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 。因为月圆饼是圆形的,又是合家分吃,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
八月中旬,新粮进仓、瓜果上市,于是敬供神灵、感谢恩赐、祈祷来年好收成,就成为很自然的事 。而今,许多乡村还有一些习俗含有庆丰收的意味,如中秋夜准备丰盛饭菜、新鲜瓜果,一定要吃饱吃够 。
月饼之变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 伟
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假期,许多人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月饼带来的喜悦:
市民赵女士“晒”出儿子在幼儿园做的小月饼,朋友们纷纷羡慕“最暖心”“想尝尝” 。
许大爷说,今年收到一份用黄油纸包裹的传统月饼,全家兴高采烈地分而食之 。相比包装豪华的月饼,质朴简单的反而更有节日氛围 。
中秋节前,礼品市场活跃,文创元素的加入让月饼包装愈加清新时尚 。连续数年,故宫推出的文创月饼,让消费者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款‘珐琅映月’主题的月饼礼盒,上面绘制缠枝莲纹图案,搭配经典八宝盒造型,寓意和美、如意 。我在网上看到后立马下单了 。”“90后”小琳对文创月饼格外青睐 。个性定制的月饼以智取胜、以诚动人,今年也赚足了眼球 。一些商家推出“会说话的月饼”——将录音盒内置于月饼包装上,亲友收到月饼后,可以收听定制好的录音 。
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传统出现了很多新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五仁、枣泥、莲蓉等传统口味的月饼,选购月饼时更倾向于“尝新”“求异”,健康元素更多地成为卖点 。“之前很火的火腿、紫薯、绿茶蓉等新馅料月饼,我都买过 。”市民陈女士表示,只要出了新口味,都希望尝一尝 。
低成本、重创意、重个性化的月饼“文化消费”也走进了人们生活 。“请你做月饼,是不是比请你吃月饼更有趣呢?”一些商场、学校精心组织,邀请市民参加月饼制作等互动体验型活动,带动居民节日休闲消费 。同时,记者观察发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原材料和模具,自己在家制作月饼 。市民表示,“中秋节走亲访友时带上一份,真是一份心意满满带着温度的礼物 。”
开发区举办“故乡月·家国情”中秋文艺晚会
本报讯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宏磊 通讯员 张同耀) 9月12日晚,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开发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故乡月·家国情”中秋文艺晚会在开发区市民服务中心广场举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