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辽东战场熊廷弼和袁崇焕谁的作用大?

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这三人被后世称为“辽东三杰”
熊廷弼,两次辽东经略,相当于战区司令,官大兵少,据说手里边也就5000人左右 。
第一次是在萨尔浒之战后,说白了就是去辽东收拾烂摊子,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在辽东地区次第恢复,让努尔哈赤无机可乘 。但是在朝廷的那些大臣看来,这两年就是无所作为,就是侥幸偷安,而不图恢复;第二次经略辽东,毕竟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但问题就是前面说的,官大兵少,除了那5000人,其他的兵归巡抚王华贞管理,大约有6万人,关键是熊廷弼跟王化贞不和
先看下熊廷弼,在他看来,辽东战场就应该采取战略收缩,收缩到广宁,然后围绕广宁这个坚城进行深沟高垒,建立防御体系,再动员山东登州、莱州这边的兵力,从海上对努尔哈赤构成骚扰;再动员朝鲜在努尔哈赤后防捣乱 。这就是著名的"三方布置策" 。
按说策略很好,但跟有兵权的巡抚王化贞不和嘛,王化贞又打了败仗,没办法,回朝主张放弃辽东吧,再加上朝中那些没上过战场的道德楷模东林党们有意无意的迫害,最终下狱被杀 。

明末辽东战场熊廷弼和袁崇焕谁的作用大?

文章插图
而袁崇焕呢,写过著名的《哭熊经略》,
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授夜谈兵 。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 。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哭失声 。
【明末辽东战场熊廷弼和袁崇焕谁的作用大?】袁崇焕往见熊廷弼,熊廷弼问有什么策略,袁崇焕回答主守而后战 。熊廷弼大喜 。并做辽东形势图给袁崇焕,并讨论戍守先后事宜 。讨论了一天,袁崇焕才出来 。可见袁崇焕后来在辽东的战略,跟熊廷弼是有一定关系的 。
至于谁的作用更大,无疑是袁崇焕,因为熊廷弼战略战术再好,治理辽东再好,但真到了打仗的时候,手里没兵啊,而袁崇焕,好歹当了几年的袁大督师,整个关宁锦防线是他一手建立的,但俩人都没什么好结局 。
明末的朝廷已然是烂摊子了,国运下降,个人再强,也无法挽回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