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诸葛亮能掐会算,明知统一三国是徒劳,为什么他依然北伐?

诸葛亮隆中对策就分析的天下三分大势,也是当时的大势所趋 。但是,刘备死后,亮明知国情不如魏,仍然坚持北伐,主观上有其自信必胜的一面,我们也要注意其国内如他分析的一面 。①国小,民穷,兵疲,唯此,与其坐而待亡,不如主动出击,这是蜀国的客观原因造成的 。②经历蜀国建国不久,久经考验的开国将士,一时具陨 。人才青黄不接,但是还有不少忠臣良将,人心可用,士气可嘉,久拖不利 。③趁着刚刚平定南方的热气,国内基本安定,无后顾之忧 。亮之前后《出师表》就说的很明白 。⑤实现自己的平天下的远大抱负,又报答了先主的知遇之恩,一箭双雕 。我国传统儒家把“修身,治国,平天下”看做是人生的最高目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前两条亮做到了,并且做的很好 。最难做到的就是这最后一条 。
【既然诸葛亮能掐会算,明知统一三国是徒劳,为什么他依然北伐?】为达此目的,亮呕心沥血,以身许国,事必躬亲,以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志决身歼军务劳” 。纵观历史,国士良将,忠贞不二如此者,能有多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至于成败得失,他没有为个人考虑进去!
“夫难平者,事也”风云多变,世事难料 。“讨贼”只不过是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达到国家目的 。六出祁山(正史五次)的结果,魏蜀双方互有胜负,于大局无损 。蜀国虽小,做事却轰轰烈烈,诸葛虽孤,却矢志不移 。以蜀国之国力,攻曹魏之大邦,其勇可赞,其志难平,可圈可点 。唯有畏敌如虎,裹足不前,坐失良机者最为可鄙 。然而正是通过北伐,我们看到的是一心为国,大智大勇,无所畏惧,百折不回的老臣形象!
诸葛亮北伐,之所以为后世瞩目,是因为我国曾经长期陷入国土分裂,民族灾难不断的历史 。如东西晋,永嘉之乱,南北朝的五胡乱华,唐安史之乱,宋金对峙等,汉民族经历了最动荡,最痛苦,最黑暗的岁月,民族精神经历了最艰难的考验 。仁人志士把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发挥到淋漓尽致,把诸葛氏当做人生典范来效仿,我们就会明白,他的北伐大业,成败利钝,结果就不是很重要的了,人们要的是其核心与实质 。
精神支撑,是民族的脊梁 。刘琨,祖逖这样的爱国志士就是以诸葛为榜样誓师北伐的 。唐诗圣杜甫多次写诗赞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连孔明庙前的柏树,老杜写诗赞扬道“君臣已作云际会,其树犹为人爱惜” 。宋爱国诗人陆游誓死抗金,写下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 。抗元英雄文天祥《正气歌》也说“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仁人志士看到的是诸葛亮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境界,哪里还计较北伐胜负那么多事情呢!
诸葛亮坚持北伐只有两个原因:
1.诸葛亮身为汉臣,骨子里的那种忠君报国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就像诸葛亮阵前骂王朗一样,身为汉臣,必须一生为兴复汉室,光大汉室为己任,即食君禄,必须忠君之事 。这是诸葛亮的为人处世之本 。
2.诸葛亮奉行的是儒家传统的仁孝礼义的行事作风,忠心事主是他一生的心念所系,就像他在出师表里说的,臣本布衣,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茅庐之中,随从先帝一驱弛,不敢懈怠也 。诸葛亮一生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的人生目标和刘备的一样,就是中兴汉室 。所以诸葛亮至死不渝 。
诸葛亮是一个很有才能,很忠心的古代臣子楷模,一生为了刘备的托付,为了人生理想中兴汉室,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这种对国忠心,对主尽忠,对事尽心的儒家精神值得永世传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