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以上所说只是表明不同岗位的侧重点会有不同,并不代表某个能力在某个岗位下不重要,而且大家的工作经验不同、所处环境不同、行业不同,对这些“开放性”话题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千万不要把我的理解全然套在自己的实际情况下进行判断 。
包容与接纳也是我们在工作中始终需要追求的一件事 。
不同的岗位,收获的经验与能力可以互通 。两条路都值得持续深耕,但要看准发展方向 。
我们可以把产品岗、需求岗统称为“业务条线”,在业务线持续深耕,最终所需要的底层能力是类似的,无论在哪个岗位、哪个行业、处于怎样的团队,都需要刻意提升自己的业务底层能力 。简单概括为结构化思维(解决方案能力)、同理心、聆听与表达、创新力、设计能力、文档能力、决策力等等,这些经验不仅可以互通,还能相互促进形成“良性的成长循环” 。
因此我们在工作或者找工作时,我个人的建议是不要在意具体的岗位名称和职责,重点关注这份工作是否可以提升我们的业务底层能力,是否能够形成个人职业发展“良性的成长循环”,之后再去选择管理路线或高阶成长路线 。
我大概做了三年需求分析,然后转型产品 。刚转型时一直在用需求的思维设计功能,考虑这个功能是否好实现,这样做工作量要多少,特色化功能如何满足等等,而缺少了对全局性、场景化、通用性、商业化等等多角度的思考,尤其是在用户体验及拓展性上存在很多不足 。
而后当我作为产品成功发布第一个版本后,又去交付团队协助产品落地,即从产品岗转变为需求岗 。同样会更多站在产品角度设计落地方案,缺少了对交付周期、交付成本的考虑,同时在收到客户很多“伪需求”或特色化需求时,缺少了需求人员应有的辨别与引导 。
我想表达的观点就是,这两个看似很像的岗位,虽然“同根同源”,但最终的发展方向,进阶角度,思维模式等等都存在较大的区别,犹如一对“异卵双胞胎” 。
如今我的产品小组也要不定期切换需求的身份协助交付进行实施,这个转变过程漫长而纠结 。尤其是当你怀着产品心追求某个功能的完美时,又不得不进行现实的妥协 。反之亦然,当你的需求无法得到团队或客户认可时,又不得不考虑产品后续的发展路径是否需要调整 。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慢慢体会 。
最终,只有真的在两个岗位上都达到一定的功力之后,才能在不同的环境下展现出合理的状态,做出相对正确的决定 。
业务条线的工作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职业发展和个人中远期规划上越走越好,越来越不可替代 。我们的成果可能无法像文化革命或科技革命那样改变世界,但是可以用微创新的力量影响用户、促进行业发展,即便我们只是一朵浪花 。
【对岗位的认识怎么答 谈谈对岗位的认识】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
- 怎么样让青春痘快点消失 怎样让青春痘消失呢
- 风水泰山压顶怎么破解 风水泰山压顶的意思解释
- 店里突然没客人是风水 洽谈室客户源源不断的风水
- 怎么看风水宝地 地形图 讲解 什么样的地形风水好
- 门头高低的风水 店铺门口地面高低风水
- 窗户对着对面两栋楼之间 屋子窗户正对两栋楼之间
- 怎么评价春节档电影首日的票房?
- 缺钾的人吃什么好 缺钾吃什么好?
- 产妇恶露分为几种 产妇恶露的观察
- 一周岁宝宝消化不良的表现 一岁宝宝消化不良怎么办解决方法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