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艺术的书 领导的艺术包括( 二 )


成吉思汗是在一个到处是谋杀、绑架和奴役的充满部族暴力的世界中成长起来的,但他并未俯首于命运的控制 。他即使身处逆境,也排除万难、克服险阻,立志战胜强敌,终成大业 。成吉思汗创业之初,曾屡遭失败 。成吉思汗与孛儿帖婚后不久,因被蔑儿乞惕部击败,妻子也被蔑儿乞惕人掠走;登汗位之初,即在十三翼之战被扎木合的联军击溃;在与泰赤乌部的战争中,成吉思汗险些因颈部受伤丧命;与克烈部的哈阑真沙陀之战,因受王罕大军偷袭而惨遭失败,“至班朱尼河,侯粮俱尽,荒远无所得食”,仅率19人逃出重围 。成吉思汗与部将以野马为食,饮班朱尼河浑水,虽处困顿之境,成吉思汗仍以共创宏图大业激励将士,“举手仰天而誓曰,‘使我克定大业,当与诸人共甘苦,洵渝此言,有如河水’将士莫不感泣” 。“班朱尼河誓约”是蒙古史上闪光的一幕,构成了蒙古文化的深沉底蕴:艰难不弃,分享成功 。
正是这种百折不挠、志在必胜的领导力,保证了成吉思汗逐渐击败每一个比他更强大的竞争者,克敌制胜,直到征服蒙古草原上的每个部落 。


胸怀宽广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胸怀决定着领导者能聚拢多大范围的资源和力量 。宽宏大量,豁达大度,善于容人,是领导者应具备的气度,也是一种美德 。领导者有了宽阔的胸襟,善于念人之功,谅人之短,扬人之长 。“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以及广袤的蓝天和无垠的大地,孕育了成吉思汗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和包容精神 。
成吉思汗不仅善于从蒙古部落中选拔人才,还善于从其他各民族选拔英才 。他所任用的人不分出身高低与部落、不分归附先后与亲疏,无论是自己培养还是降俘的 。基于此,成吉思汗手下收集了各民族大量有用的人才,如契丹人耶律楚材,维吾尔人田镇海,汉人严实父子,花剌子模人牙剌瓦赤父子,以及出波斯、钦察、斡罗思、阿兰等部的一批人才 。甚至对于在战场射伤了成吉思汗的心爱的坐骑白嘴黄马的降将哲别,也成长为其麾下大将,拜封至万户长 。
成吉思汗用人不仅不问出身等级,而且打破了氏族、民族、宗教的界限 。对各阶层的蒙古人来说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班朱尼河誓约”,当时在场的十九人和成吉思汗来自九个不同的部落,只有成吉思汗和他的弟弟哈撒儿来自蒙古部落,其他人则包括有篾儿乞惕人、契丹人以及克烈亦惕人 。尽管成吉思汗是一个崇拜“长生天”的虔诚的萨满教徒,但在这十九人中却包括有几个基督徒、三个穆斯林和几个佛教徒 。他们团结在一起只因他们誓言效忠于成吉思汗 。“班朱尼河誓约”建立了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种族区分及宗教信仰的手足情谊,它接近于现代公民的个人选择、彼此忠诚基础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这一关系在成吉思汗部众成为一种新型共同体的象征 。而这一关系形成的基础则是其最高领导者成吉思汗宽广的胸怀 。
纵观成吉思汗一生,他从未惩处或者伤害过任何一位得力干将,反过来,也没有任何一位得力干将背叛过他 。在历史上的伟大王国和征服者中,这项忠贞的记录是独一无二的 。这种独一无二与成吉思汗的胸怀和包容密不可分 。


知人善任
“用人者,取人之长,避人之短 。”知人是一项艰难的工作,知人的根本目的在于用人,也就是要善任 。领导者,要能根据下属的气质、爱好、特长、能力差异合理安排工作,使每个下属都能欣然乐从地各得其所,最大限度地发挥才智,使“英雄有用武之地 。”成吉思汗的成功,不仅仅依靠自己突出的才能,更为重要的是他懂得利用别人的才能,识别人才、提拔人才、驾驭人才,知人善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