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

1、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驱赶蛟龙:《初学记》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 , 自称是三闾大夫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 , 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
纪念屈原: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 , 于五月五日 , 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 , 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 ,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
寓意求子:九子粽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多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 。“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
功名得中:“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中功名 。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
光宗耀祖:“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上粽子 。
2、立春为什么吃春饼1、立春吃春饼是一种习俗 , 起源于唐朝 , 有迎春的意思 。
2、立春吃春饼也叫“咬春” 。由于立春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 各种蔬菜发出嫩芽,人们尝鲜 , 古人就用面皮包着时令蔬菜,卷成卷蒸熟或者油炸,取名春饼 , 寓意着五谷丰登,也是春天的象征 , 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 。传说吃了春饼和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 , 将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 。有的地区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春饼,会使人们更加勤(芹)劳,生命更加长久(韭) 。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3、最早的春饼是与合菜物在一个盘里的,称为“春盘” 。关于春盘的记载,可见于周处《风土志》:“正无日俗人拜寿,上五辛盘 。五辛者,所以发五脏气也 。”这里的五辛盘即春盘 。《四时宝镜》说“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 。”唐宋时,春盘已放在立春日出现 。
3、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的传说是什么1、犹太教、伊斯兰教创立之前,在阿拉伯半岛就已经有禁食猪肉的习俗,因为阿拉伯半岛气候炎热,且多为沙漠,不利于猪的生长和发展,猪的传染病很多 。所以当时阿拉伯半岛上的闪米特人以牧羊、驼为主,不养猪 。古埃及人也视猪是不洁和厌恶之物 。
2、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一书中记载埃及、中东的所见所闻:“在埃及人的眼里 , 豚是一种不洁的畜类,如果一个人走路时偶然触着了一只豚,他立刻要赶到河边 , 穿着衣服跳到河里去,即使牧豚人是土著的埃及人,也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说明古埃及人当时禁猪很严格 , 不但不吃猪肉,连摸、碰猪都不行,而且对牧猪人也讨厌 。
3、犹太教创立后,为了适应当时阿拉伯地区禁养猪的习俗,把禁食猪肉当作戒律写进圣经《旧约全书》中的《未利篇》第十一章中:“凡蹄分两半,倒嚼走兽,你们都可以吃……猪因为蹄分两半 , 却不反刍,就与你们不洁净 。这些兽的肉你们不可吃,死的你们不可摸,都与你们不洁净 。”这里强调的戒律,已不是一般的卫生清洁 , 而具有浓厚的宗教的圣洁观念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